同济大学深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机制创新

发布者:校长办公室发布时间:2023-11-20浏览次数:1507

同济大学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顺时代所趋,应国家所需,瞄准国际前沿问题,凝练学科交叉方向,深化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交叉机制创新,将其作为学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

布局学科交叉领域,建设特色交叉学科。学校打破学科壁垒,实施“8+2”一流学科交叉领域(学科群)建设布局,覆盖全校46个学科,推动学科优势互补和深度交叉融合,推动跨学科课程体系创新,形成贯通本硕博人才培养全链条的多学科联合导师组,产生新的前沿交叉和技术攻关的学科增长点,形成主动交叉、深度融合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围绕“新一代智能建造与交通”, 土木、交通、数学、计算机、设计、环境等学科组建了跨学科大团队,通过集成攻关瞄准世界前沿问题,催生了一系列韧性城市“智慧城市”成果,显著提升学科群国际学术影响力。学校面向国际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行宏观学科布局,建设了智能科学与技术、干细胞与转化、知识产权、设计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城市交通等交叉学科,正在积极筹备区域与国别研究、智能电动车辆等交叉学科,若干学科已进入世界前沿水平。根据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2023915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同济大学新增工程学学科领域进入全球前万分之一,新增化学学科领域进入全球前千分之一,至此,在ESI全部22个学科领域中,同济大学共有18个学科领域进入全球前百分之一,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环境与生态学、化学、临床医学等5个学科领域进入全球前千分之一。

夯实学科交叉平台,推进交叉科研攻关。学校充分发挥多学科共生优势,建设了一批交叉科研平台。依托同济大学建设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瞄准人工智能科学前沿,聚焦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引领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前沿理论研究、核心技术攻关、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为上海进一步提升创新策源水平、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重要支撑。学校设立交叉科研攻关专项,三年投入近亿元,覆盖所有学科,遴选资助一批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基础研究领域的学科交叉联合攻关项目,采用揭榜挂帅制,集聚了多支以战略科学家为核心,战略科技、领军和创新人才为主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影响力的交叉科研队伍,推动形成有代表性的原创交叉成果,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学校深空探测测绘遥感与导航定位团队依托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服务我国探月四期月球南极探测选址等重大任务;物理科研团队依托基础研究特区计划,负责极紫外太阳成像仪的光机总体研制,助力中国首次实现太阳过渡区探测;生物医学团队系统依托国家干细胞资源库,揭示了早期胚胎发育(含体细胞克隆胚胎)的重要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大幅提升克隆效率,研究成果入选世界十大医学突破和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创新学科交叉机制,激发基层教师动力。学校持续落实“人员流动不调动,成果归属原单位,附加绩效再奖励”政策,促进学科交叉机制和组织模式创新,推进学科布局优化调整,构筑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多元化学科交叉架构,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提升学科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通过系统完善的机制和制度创新,确保学科交叉、学科群建设顺利推进。制定《同济大学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和《同济大学学科群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制度,前者强调学科交叉要在学科建设中发挥基础性支撑作用,后者则明确以“学科群”的方式进行有效的学科交叉。开展交叉学科高级职称评聘,激发交叉人才科研动力。学校自2021年以来开辟了高级职称评聘的交叉系列“绿色通道”,对于有深度交叉特征的人才培养成效、科研成果产出、社会服务贡献的教师,通过绿色通道聘为正高级职称。该制度实施以来,显著提升了全校教师参与学科交叉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