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创新机制体制,推进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

发布者:校长办公室发布时间:2023-11-30浏览次数:829

同济大学发挥优势学科和基础研究的溢出效应,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高质量发展,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反哺新时代人才培养,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要素供给和创新能力支撑。

贯彻国家政策,突出转化引导。响应国家政策,建立健全同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体系,努力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简化转化流程,明确以“实施许可”形式开展转化可以不进行成果价值评估,明确转化净收益70%85%用于奖励完成团队;建立同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小组及科技成果转化联席会议制度,全面保障转化工作开展;细化明晰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流程及审议范围,将委托挂牌交易列为转化路径,进一步简化科技成果转化处置实施流程;增加由第三方专业转化机构促成的转化,收益分配可由学校、学院、完成团队、机构共同协商。鼓励开展专业成果转化运营工作,扩宽成果转化渠道,为奖励转化机构提供政策依据和保障。

强调协同融合,建设转化体系。2012年成立同济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获批科技部“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作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核心机构,技术转移中心聚合科研管理部、同济创新创业控股有限公司、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上海同济技术转移服务有限公司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相关部门,完善谋划组织、知识产权情报服务、评价运营、培育孵化、资本支持全要素工作体系,覆盖“成果披露-申请保护-运用推介-转化实施”全生命周期,持续推进同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全链条体系建设。以“主动介入早期挖掘、投入资源培育催熟、对标高质量产业化”为核心理念,各部门职责清晰、系统创新,贯通学校管理职能部门和市场化运作主体,完成从组织实施转化向挖掘促进转化的转变。以专利技术为重要工作抓手,推进技术供需双侧齐发力;深入调研一线科研,建设服务学科的校内转化专员队伍,提供精准专业的成果运营服务。

完善创新链条,加快成果转化。通过有组织开展科研成果转化、打造多种转化服务平台、丰富扩展转化渠道、深入与第三方转化机构合作、加强转移转化人才队伍建设等一系列举措,着力打造全过程全要素覆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服务体系,大力推进高校优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结合科技成果的特点制定转化策略,助力商业化探索及布局,对接市场化资源,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过程提供专业服务。组建以学术界、产业界和投资界的专家顾问、技术经理人、科学家团队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团队,为科技成果转化全生命周期发展提供支持,促进创新链、资金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组织“同济大学十大最具转化潜力科技成果”评选活动,面向各学院及附属医院征集具有转化潜力的优秀科研成果,邀请政府、行业、投资、专业技术等领域专家和学者参与评审,从技术先进性、成熟度、转化市场等多维度进行考察。目前已连续举办三届,征集近300余项优质科技成果,遴选出70多项科技成果,其中20余项成果已成功转化,5个转化项目已组建市场化公司,吸引社会融资超5亿元。2022年,科技部召开国家科技计划成果路演行动,上海专场路演活动共有73项成果项目,其中22项成果来自同济大学及附属医院,充分展现“同济力量”。

聚焦概念验证,推动创新发展。基于自身成熟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将概念验证纳入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实现支持环节前置。联合企业成立概念验证基金,年度规模达千万级,筛选能切实解决产业需求的基础科研项目,规划项目验证内容、验证目标,衔接后续技术转移环节,弥合基础研究成果和产业技术产品之间的“断裂带”,实现基础研究概念验证、应用研发技术转移、产品研制产业化落地的有效衔接。通过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功能性资源的集聚和链接效应,进一步发挥高校优势学科对区域主导产业的支撑作用,积极探索通过场景等手段促进创新成果高质量转化和产业化,打造自主智能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以产业生态圈建设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