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五维发力”,打造高质量人才发展新生态

发布者:校长办公室发布时间:2023-12-29浏览次数:332

同济大学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和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各类高水平人才在学校前沿阵地大展身手,为推动新时代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系统谋划,下好人才“先手棋”。始终坚持党管人才,把人才视为第一资源,在抓住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总原则的同时,具体做好人才集聚和培养工作。制定《同济大学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议事规则》,规范和完善人才工作议事决策程序,为人才引进与培养保驾护航。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党委书记和校长双组长制,牵头制定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定期召开会议落实学校关于人才工作的政策机制、人才培养和引进方案等,不断强化人才工作的系统设计。分管人才工作校领导不定期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召开人才工作专题协调会,完善校内人才工作协调机制,提高人才管理服务效率。制定《同济大学校院两级人才工作管理办法(试行)》,落实人才工作主体责任,深化校院两级上下联动、一体贯通的人才服务管理体制。完善《同济大学引进人才政治把关工作办法》《同济大学“青年百人计划”实施办法》《同济大学人才计划(项目)申报实施办法(试行)》等,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引进把关和安全保护工作,规范人才计划申报和管理,优化人才引育和选聘机制。

近悦远来,打造人才“强磁场”。聚焦高精尖缺,加强谋划布局,加大政策支持,建设高层次人才高地。发挥学校对德、对欧的合作交流和国际化优势,依托全球300余所伙伴高校和海外校友资源,探索设立境外引才服务工作站,把服务咨询送到家门口。依托学校网络宣传媒体及其他平台,积极拓展、垂直细分各领域推广渠道,广发“英雄帖”织就多元引才网络。多年来,精心组织9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以学术交流作为桥梁纽带,将学术报告与引才选才相结合,全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借助国际交流与出访等契机,校领导牵头开展海外人才恳谈会,以多种形式将人才引进政策辐射至海外优秀青年群体,广泛延揽全球青年英才。建立引进人才导师制,为每一位回国、来华人才指定学科导师,一对一全程跟踪服务,提供个性化支持和保障。依托国家、地方的人才引进计划和项目,吸引海内外顶尖科学家、领军学者、优秀青年才俊进校工作。近五年来,已有300余名海内外英才与同济结缘,高层次人才总量增长了近3倍,人才占专任教师比例提升至18.7%。学校蓬勃发展的事业如同一个强大磁场,吸引着有志之士“近悦远来”。

厚植沃土,优化人才“生态圈”。全面推进长聘教职体系制度改革,以国际一流学术标准甄选人才,实施长聘体系与原有体系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双通道联动,不断促进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和能级提升。以“同济特聘教授”“青年百人计划”两类岗位统筹整合各类人才计划,建立从青年科技人才到科技领军人才再到战略科学家的全方位培养体系。打破年龄、学历、任职年限等条件限制,为拔尖人才和青年人才职业上升开辟特殊渠道,形成程序规范、合理有序、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才发展与流动制度。推行“浮动年薪”制度,明确“可量化、可考核、可激励”的目标任务,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推行“1+1+N”岗前培训制度,围绕“人才培养三全育人”“重大科研基础建设”等主题,每年组织人才分赴宜宾、遵义、延安多地开展“师生同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近5年覆盖430人,促进跨学科交叉合作。开展“同侪视野”系列讲座、“课程思政名师面对面”教师能力提升工作坊、“金课示范”教师沙龙等系列活动,促进优秀教师交流学术和交融经验,培育提升教师的政治素质、人文素养、教学科研综合素质和国际化视野。

分类评价,铺设人才“多赛道”。深化教师评价改革,制定并完善《同济大学高层次人才考核评价管理办法(试行)》等,严格落实聘期目标与岗位责任,强化教书育人实绩,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破“五唯”,针对学科差异及不同层次人才类型,坚持用不同的尺子去“量”,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科研型、教学型、科学研究型、工程设计、产业开发系列等10余种职称岗位类型,试点设立交叉学科评审通道,鼓励支持学科交叉领域的创新探索。完善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注重创新研究成果质量和原创价值,注重过程与结果,遵循不同类型人才的成长发展规律。完善海内外同行评议机制,根据人才岗位及学科特点,邀请校内外专家分场次组成多个评审组,依据协议约定目标,灵活采用考核、评审、述职、答辩等评价手段,注重短期与长期相结合,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对高层次人才进行综合评价。深挖评价机制痛点,结合学科发展规律,试点设立数学学科人才特区,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权下放至学院,实现学院人才工作的责、权、利相统一,实行长周期评估,鼓励人才“十年磨一剑”,充分激发基础学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温馨护航,炼就人才“定心丸”。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服务机制,跟踪人才成长轨迹,通过座谈会、专题调研等形式深入了解人才的工作情况、发展动态,积极协调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诉求,着力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服务人才的良好环境,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与上海市杨浦区、嘉定区、虹口区共建基础教育集团,推进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建设,为人才解决子女入托、入学问题,解决青年人才后顾之忧。协同附属医院,为高层次人才开设优质体检绿色通道,并探索开设校内“医疗蓝卡”,提升人才生命健康服务质量。大力推动人才安居工程,持续建设配套齐全、设施完善、能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为人才提供过渡性住房。同时,整合市、区住房资源,全方位完善人才住房保障。以生日、节日为契机,为高端人才定制专属贺卡,协调专车用车,通过多样化的暖心慰问服务,不断提升人才群体服务保障质量。强化国家、地方的配套资源统筹,保障人才工作专项经费投入,近五年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经费总投入累计达11.45亿元,赋能人才在校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