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打造跨区域多学科绿色低碳创新合作体系,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和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

发布者:校长办公室发布时间:2024-07-11浏览次数:397

同济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建筑与城市规划、土木工程、交通运输、人工智能等学科的综合优势,发挥对德、对欧以及与联合国环境署合作的传统优势,致力打造跨区域多学科绿色低碳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合作体系,建设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发起成立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协同开展创新研究,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集中突破可持续发展重大前沿理论,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服务国家战略和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

汇聚多方资源,建立教育科研合作新机制。多年来,同济大学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科领域建立了多维度、跨学科的教育和研究模式,为进一步汇聚长三角区域内更多高校优质资源,服务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同济大学携手东南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共同成立“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在资源共享、课题共担、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跨校合作。一是建立“可持续发展领域科技专家信息库”,目前在库专家400余人,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科技指导。二是自筹资金设立跨校跨学科博士生培养专项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专项课题计划,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生态环境质量提升高峰专项为抓手,鼓励聘请跨校导师共同指导博士生课题研究,资助跨校团队联合研究。三是整合联盟高校科研资源优势,联合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长三角科创共同体项目,形成以任务为导向的重大科学问题跨校跨学科协同攻关机制。四是联合举办2022上海公共关系国际论坛“双碳目标下的绿色城乡发展”分论坛、2023全球环境科学家大会等大型论坛活动,加深联盟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

创新绿色科技,推动双碳战略实质性落地。同济大学牵头承担“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研究项目”,创新性完成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双碳战略研究报告》,提出示范区双碳发展战略、目标和路径,形成了“协同达峰、合作中和”的跨域一体化双碳高质量发展新模式。该成果已经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指导意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碳达峰实施方案》所采纳。同济大学发布首个跨省域重点功能片区近零碳专项规划——《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乡客厅近零碳专项规划》(2022),率先探索了跨域一体协同的近零碳路径,集中推动重点领域近零碳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实现了示范区双碳一体化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双轮驱动,彰显了示范区绿色低碳技术综合集成应用和制度创新的聚集度和显示度。成果入选《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三周年汇编(2022)》。

强化校企合作,共建“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基地。同济大学自2021年起,以低碳示范社区的设计与改造为蓝本,实施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碳达峰碳中和”技术示范基地一期、二期建设,强化在双碳领域的制度创新引领和技术突破示范辐射效应。示范基地以创新技术研发与转化应用为引导,分别与中国节能、中煤炭地质总局、上海市测绘院、同济科技、宝业集团、上海国惠环境等行业标杆企业签约共建多个碳中和与生态环保研究中心。校企合作开展科研攻关和产学研转化,合力完成研究院示范项目建设,共同推进绿色低碳技术产品的研发、展示、应用和产业化。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一期、二期已经建设成为以区域性“绿色能源系统”为纽带的近零碳微缩仿真社区,成为政产学研协同推进的科创平台、新型技术集成示范园区、系统技术测试验证实验中心和双碳教育科普基地。

深化国际合作,贡献可持续发展“中国方案”。同济大学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绿色科创中心(筹)为平台,每年举办国际学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创办全球环境科学家大会,提升长三角高校在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学校在着力培养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亟需的专业人才的同时,致力于可持续发展领域相关议题的研究和新技术的研发推广,汇聚国内外多学科学术资源,聚焦可持续发展议题长期开展专题研究,产出了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和高端智库成果。同济大学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出版了《绿色校园手册》《首都机场绿色评估报告》《绿色微行动手册》(中文版)《全球环境展望6》(亚太青年版)《上海崇明生态岛国际评估报告》《加强河流污染治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评估报告》《包容性绿色增长》等多份权威报告,并参与编写《全球环境展望》,积极贡献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