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以“四化”构建校企合作新模式,打造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范式

发布者:校长办公室发布时间:2024-09-30浏览次数:1558

同济大学不断传承与创新百年工程教育,高起点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重新定义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内涵,坚持以科技发展需要、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坚持以校企深度合作为支撑,坚持以面向领域培养为入口,坚持以人才培养的“四个落实”为抓手,实化卓越校企协同,优化卓越国际融通,强化卓越数智赋能,深化卓越家国情怀,建设同济特色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实化卓越校企协同,打造“链--环”合作新模式。同济大学聚焦国家和产业急需的重点领域,已与5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构建“四共四通”合作机制。一是针对与央企、国企等头部企业的合作载体,打造从出卷-答卷-阅卷的“链式”合作模式。如在上海机场集团成立了“智慧航空港卓越工程师创新学院”,围绕智慧航空港建设运营,定期面向高校发布人才培养科研课题专项,整合与香港国际航空学院和法国国立民用航空学院的全球化教育资源,共同培养对标国际产业技术标准的国际工程师人才,推动航空港相关领域国际工程师的联合认证。二是针对与地方产业片区高质量发展的合作载体,打造以院士领衔、企业联盟支撑、实训中心筑底的工程硕博人才培养的“层式”合作模式。如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围绕片区内以智能驾驶为代表的创新企业聚集,组建校企产业联盟建立信息互通机制,构建了大师中心、教授工作室、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成果孵化和转化中心、卓越人才终身培训中心等五个培养层级,单列校地协同的招生计划,实现高端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联盟、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基地、创新创业人才辅导等综合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合作。三是针对与城市多点产业赋能发展的合作载体,打造以卓越工程师学院基地为技术突破策源,汇聚产业园区、卓越学院基地和城市功能区,形成校--城共生的“环式”合作模式。如与上海市松江区及G60科技走廊紧密合作,以同济大学教育资源与学科资源为核心驱动,以工程硕博士人才培养为纽带,联动产业与技术发展需求,突破企业核心关键技术环节,推动G60科技走廊产业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强校--城进一步协同共生,形成优势学科与城市产业相融相促、产业升级与城市变革同向同行、人才培养与城市发展双向奔赴的校城合作生态环。

优化卓越国际融通,打造国际卓越工程师合作新平台。同济大学在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平台同步设立了国际卓越工程师学院,积极拓展与海外大学、企业的合作广度与深度,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推进国内外校企协同建立国际工程师技术中心,开展国际工程师认证等。一是深化与国际顶尖大学的合作,如与德国马堡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工业大学、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等就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合作科研匹配形成了明确的合作架构。二是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如与空中客车公司、西门子医疗集团、AVL李斯特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签署合作协议,进行卓越工程人才联合培养,推进了产教融合的国际化发展。三是探索国际工程师认证及标准对接,制订《同济大学国际企业联合培养国际工程师合作方案》,采用“申请-授权”制,与国际企业协同推动联合培养项目与EUR-ACE认证衔接;企业为学院协调EUR-ACE认证组织提供支持,协同探索在欧洲及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认可的国际工程师认证模式。同时鼓励开展国际化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与交流,2024年卓越工程师学院聚焦极地生态、极地建造、极地交通、极地健康、极地海洋、极地法学、极地政策等相关专题,举办气候变化与全球治理海外暑期学校,组织20余名学生前往挪威开展极地野外综合考察,开展专家报告、圆桌讨论、课题研究等丰富多样的学术活动,以跨专业、跨国界的留学交流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加强各人才培养领域的合作研究和探索。

强化卓越数智赋能,打造工程硕博士培养新范式。同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创新时代工程教育内涵,深挖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痛点难点,打造顶层制度保障、大数据监测管理、企业课题入库“三位一体”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化治理结构。一是发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补充规定》《企业导师聘任及管理工作流程》《企业课题库建设及管理工作指南》等一系列相关工作规范与管理流程,针对不同合作企业的特点,以制度建设保障“一生一策”培养环境。二是构建大数据监测系统,强化数智赋能,基于培养过程大数据,构建学生教学质量监测系统,实现专项学生培养全过程数智化、可视化管理,推动制度保障与流程落地,打造“招、培、评、用”全过程培养模式。三是以项目课题库建设为牵引,构建全过程人才培养的信息化支撑,研发同济大学卓越工程师教学信息管理系统,以校企合作科研项目为牵引,通过数字化方式赋能学生校企合作项目精准匹配,赋能校企双导师高效指导管理,以信息化手段支撑工程硕博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科研专项数字化“揭榜挂帅”,完善企业课题管理机制与成果转化管理机制,服务工程硕博士在实战环境中研究真问题、开展真科研、产出真成果。

深化卓越家国情怀,打造工程人才思想引领新路径。同济大学从“传承红色基因”“塑造价值品质”“丰富时代内涵”三方面着手,以家国情怀感召学生、以艰苦奋斗激励学生、以科学精神涵养学生,为学生成长积蓄敢于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力量。一是挖掘传承工程教育红色基因,打造浸润式、互动式校企联动红色教育平台,通过原创舞台剧、宣传视频等途径,广泛宣传李国豪老校长等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楷模工程大师,厚植红色工程师的家国情怀。同时依托校企双方在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发展等方面的资源禀赋,推进同济大学“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将思政课堂搬到生产实践第一线,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进一步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青春在助力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奋斗历程中绽放绚丽之花。二是整合校友资源,为优秀工程师传帮带搭建桥梁。有效利用校友资源,组织多场优秀校友交流活动,打造校友能量辐射圈,通过组织工程实践经验分享、科研创新经验分享等帮助学生实时了解产业前沿信息,引领学生感知科研氛围、感受行业精神、感染创新动力,涵养赤诚奉献的精神品格。三是着力培育学生创新项目,联动企业资源,与专业学院科研团队共同孵化、培育优质科创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重要科创竞赛。引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项目,引导和鼓励学生把在学校、企业所学所获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围绕“筑牢精神根基、焕发乡村活力、谱写城市新篇、培养时代新人”几大主题开展社会实践,鼓励学生深入基层一线,坚守问题导向,深化调查研究,助力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