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2016年行政工作要点

发布者:校长办公室发布时间:2016-03-03浏览次数:1502

    2016年,学校行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建设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为战略目标,把握机遇,全面推进综合改革与内涵式发展,为“十三五”建设开好篇、谋好局。

    一、做好“十三五”及中长期规划实施落地工作,深化学校综合改革,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1.做好“十三五”及中长期规划的实施落地工作。进一步征求广大师生与校友的意见建议,完善并出台《同济大学“十三五”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做好规划的实施落地工作。

    2.切实推进学校综合改革。坚持正确改革方向,按照《同济大学深化综合改革方案》以及相关的107项具体改革任务分工、完成时限要求,明确责任单位,加强组织领导,细化落实改革措施,探索授权备案机制,主动做好舆论引导,全面推进各项改革任务的实施。

    3.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依法健全和维护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进一步保障学术委员会及相关学术组织处理学术事务的权力。修订《同济大学董事会章程》,召开同济大学董事会换届会议,组建新一届学校董事会。

    4.加强学科发展顶层设计。学科发展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重点突破。“十三五”期间学科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理科做强,工科放开,文科重点突出。大力发展生命医学和理科等基础学科;强势工科给政策;文科巩固特色,突出重点。按照“工、理、文、医”四个大类,高峰学科、高原学科、内涵提升与潜力培育四个层面,分类别、分阶段、有重点地建设和发展一批学科。妥善处理好学科规模和质量、传统优势学科和新兴学科、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等关系。发挥四大学科群特色优势,实施“先导计划”,做好战略性新兴学科布局工作。建立常态化的学科国际评估制度。完善绩效考核、竞争上岗、动态调整的竞争制度和资源配置方式。

    5.推动外事工作领域体制机制建设。制定学校国际化合作伙伴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对德合作战略,制定对德合作交流计划。推进国际化平台学院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推动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国际示范学院)建设。探索中外学生同住试点可行性。

    6.完善医学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学校、医学院和附属医院的关系,促进医学和生命科学交叉,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结合。调整和健全医学院的组织与机构设置,发挥医学院在医学教育中的核心作用。推进沪北医学生命科学园区建设。

    二、推进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7.实施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推进教学服务中心的建设工作,统筹开展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服务与管理。

    8.加大“一拔尖、三卓越”的建设力度。以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人才为目标,制定通识课程的设置与考核标准。继续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鼓励开展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创新探索。对2009年设立的实验区项目进行评估验收,促进实验区人才培养创新探索的成果转化。支持学生开展海外高水平学术研究和有深度的学习活动。开展专业的国家与国际认证制度。继续加强各级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

    9.积极应对新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实施“苗圃计划”。进行“200+100”伙伴中学建设。全面完善本科招生网站系统建设。进一步优化专业计划分省投放计划。研究制定自主招生综合评价使用方案(含上海市和浙江省招生改革方案)。梳理自主招生和农村专项的优惠分值录取政策。继续规范特殊类型招生工作。

    10.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博士生招生的“申请—考核”制,进一步突出科研能力和培养潜力的考核,将科学学位研究生招生指标向优秀的导师和重大项目课题组倾斜。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指导教师制度改革,实施“两岗合一,两权分离”的研究生指导教师动态管理。落实博士学位授予审核机制改革方案。

    11.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完成校外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复核实践基地的建设目标与建设实效,推进实践基地基本数据信息化工作,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12.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建立人才培养“学时、学分、学位”核心要素与“课程—实践—创业”链条的有效对接机制,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一二课堂有效联动。建设结构合理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导师库,规范校外兼职教师的创新创业教学管理。着力创业谷内涵建设,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同济大学创客联盟、同济大学创新创业基金、创业谷校外基地等平台的建设和有效运营。

    13.探索学历继续教育“三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培养模式改革,实现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与高职教育贯通、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规格贯通、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与国内职业教育贯通。

    14.加强文体协同育人功能。以学生体质健康为中心,开展体育教学、科研、群体、竞赛、国际交流等工作。继续做好同济大学艺术节、高雅艺术进校园、校园十大歌手、闻学堂等品牌项目,繁荣校园文化生活。积极推进博物馆建设,向校内外师生全面开放博物馆空间和展览服务。

    三、推进师资人事制度改革,调动院系人才工作积极性,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5.以4+1高峰学科为试点,加强校院两级协同,开展人事制度改革。调整人事处在试点学院人事工作中的角色,将人事工作的方式从管理转为治理,加强对学院的宏观指导和考核。制定符合学院学科发展规律的人事政策。通过政策杠杆和薪酬制度改革,建立公平、公正、绩效导向的薪酬激励体系;调整和完善薪酬发放方式,增加学院自主权,调动学院的积极性。

    16.进一步落实校院(系)两级人才工作机制,加强对院(系)人才工作的监督与评价。统筹并加大对各层次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继续积极筹措资金,充分发挥人才基金的作用。

    17.进一步构建教职员工精细化分类管理体系。按照不同类别制定不同系列的岗位职责,实施相应的支持和保障政策,逐步实现聘任、培养、考核和晋升等方面的分类管理。加强实验技术教辅队伍建设,制定和实施实验技术优秀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18.完善高等研究院体制与机制。推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访问学者、博士后合同聘用制度改革。加强基础研究专职科研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基础学科高水平人才领航计划”。

    19.继续认真执行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切实发挥高端外专人才在教学、科研工作的作用。加强文科类高端外国专家引智项目建设,提供校级公共平台,构建文科科研团队。

    20.完善以教师发展中心为核心的教职员工支撑与服务体系。开发教职工全员培训系统,搭建全方位培训体系。进一步优化教职工体检项目和流程,完善个人健康档案,重视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

    四、推进科研管理体系改革,凝练科学问题,推进重点项目,积极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21.优化科学研究管理体系。以世界一流、国家需求为导向,凝练科学问题,推进学科交叉,组织开展高水平科研,重点建设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科研团队。探索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完善分类指导、多元化科研评价、考核和激励体系。根据新出台的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和完善学校现有的科技成果政策。探索和启动与风投、知识产权等专业机构合作,拓展科技成果转化的新途径,建立完备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22.积极做好重大项目的组织与申报。全面对接国家重大研发计划、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等国家、地方重大战略,开展跟踪、动员、组织、培育和申报。

    23.加强科学平台工作。积极谋划、培育和申报新的科学平台。重点加强海底观测大科学工程立项后推进、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作。重视已有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校地合作研究院等基地平台的建设、验收、评估工作。

    24.落实教育部、科技部关于高等学校大型科学仪器共享的改革试点项目。进一步推进我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及机制改革。通过绩效评估、前期论证、个性化分析和分类管理考核等措施,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有效使用机时。

    25.进一步拓展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发展空间与能级。加强区校合作,力争同济虹口绿色产业科技园正式启用、同济大学桃浦创新创业园完成前期筹备工作。

    26.加强文科科研工作。出台文科重大项目培育、申报和奖励政策。出台高水平论文奖励政策。健全智库前期资助、评估、成果认定及奖励系列办法。梳理校内研究基地管理办法与政策。进一步推进文科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建设,筹建文科高研院发展咨询委员会。推动文科发展基金建设。

    五、推进行政管理改革,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保障教学科研中心工作

    27.以信息化为手段,改进管理服务流程,方便师生群众办事。梳理各项行政办事程序,建设网上服务办事大厅。充分发挥数据仓库、“同心云”平台、网站群平台、一卡通综合管理平台的作用。启动主数据研究与内容建设。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建设安全可控的校园网基础设施,分类管理校园网二级网站。

    28.继续进行可持续校园建设。加强师生节约意识培养。改进能源管理技术手段与政策。继续优化公用房配置工作,盘活存量资源。进一步规范国有资产对外出租、出借的工作。区分保障服务与经营服务,提高后勤服务质量。积极推进彰武路研究生公寓(三期)及创新创业中心、嘉定校区工程教育及科创中心、四平路校区老年活动中心、“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大科学工程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完成2016年度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项目的投资计划。

    29.重视和加强校区工作。结合嘉定校区的实际,进一步推进“三个中心”建设。以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正式招生为契机,解决校区教师子女入学问题。积极推进嘉实学生社区的收购工作。加强沪西校区的资产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30.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和实验室安全教育及管理工作。抓好安全管理的各个环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杜绝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实验室安全重点抓好化学系、环境学院、材料学院、医学院、生命学院等院系的危化品管理及废弃物安全处置工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建立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

    31.防范办学风险,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完善统一招投标管理工作。继续规范合同及印章管理。评估学校内部管理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针对控制薄弱环节和风险点提出整改方案。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切实加强资产公司的管理与服务职能,促进学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32.完善教学科研保障系统建设。继续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初步完成图书馆“文献保障与共享中心”、“文化传承与交流中心”、“情报分析与服务中心”、“创新体验与学习中心”及“信息素养教育基地”的搭建工作。加强出版社品牌内涵建设。

    33.积极筹备110周年校庆。总结办学经验,挖掘文脉资源,推进110周年校庆校史校情图书、展览、新闻宣传和文艺作品的准备工作。完善教育发展基金会运作机制,加强捐赠筹资工作。联络校友,完善校友会运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