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深耕高水平国际人才合作交流,助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发布者:校长办公室发布时间:2023-11-29浏览次数:10

同济大学遵循大学发展规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厚植国际合作沃土,以国际引智为依托,推动中外学者互利共赢、融合发展,以高质量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科学制定顶层规划,多级分类细化措施,完善国际化人才发展生态。学校把国际交流合作作为服务国家战略和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任务来抓,建立了党委书记和校长牵头抓总,校院两级深入参与的“大外事”工作机制。制定《同济大学国际交流“十四五”规划》,把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全面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各项核心任务。遴选建设示范性国际专家工作室,积极参与中组部、上海市委组织部等各类海外人才计划以及国家外国专家局引智计划,充分利用对德对欧国际合作优势,成建制、分层级、有计划地引进海外人才和专家团队。鼓励教师发挥对外学术影响力,支持教师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创办国际期刊,赴重要国际学术机构和国际组织任职。

海外智力引育和人才成长交相辉映,传统优势学科地位不断夯实,新兴交叉学科快速崛起。土木工程学科依托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创新引智基地,联合创建6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获批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国际合作项目3项,获国家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项,近年来已连续在软科和US NEWS排名世界第一。设计学科依托“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成建制引进外籍高端人才,学院34%的教师为外籍教师,30%的研究生为留学生,学科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QS排名连续六年领跑亚洲,学院1位外籍教授获中国政府友谊奖、4位外籍教授获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1位教授当选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作为交叉学科平台,持续引进人工智能领域顶级专家,形成院士领衔的国际化顶尖研究团队,作为首席科学家获批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教育部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前沿科学中心、成立中国(上海)数字城市研究院。

建设全球可见度的国际合作科研平台,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吸引和培育世界级创新团队。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依托未来城市与建筑创新引智基地,与哈佛大学等共建国际博士生院,引进院士级专家担任国际导师。吴志强院士团队与德国工程科学院院士、人工智能专家赫尔佐格(Herzog)合作开展长三角城乡动态智能监测数据库和世界最大城市数据库研发工作,掀起数字设计与机器人建造领域的创新热潮。交通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形成国际、中欧两个品牌性高水平学术会议,创办国际学术期刊,学科综合实力持续提升,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8项。土木工程学科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意大利欧洲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等联合建设的地震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联合开展国际前沿的防震韧性城市问题研究。在国际合作平台的带动下,我校教师国际活跃度和学术影响力持续增强。

鼓励国内外优秀人才协同创新、共创卓越学术和贡献社会进步,实现本土和外籍教师融合发展。事业引人、久久为功、相互成就。土木工程学科三对中外院士团队良性互动,携手发展,从共同指导博士生到联合发表论文,再到获得科研合作奖项,最终成长为重要学术组织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力学领域权威专家斯潘诺斯(Spanos)教授与李杰院士研究团队紧密合作10余年,在地震工程、随机动力学等方面取得国际同行广泛认可的成果。2019年,斯潘诺斯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原奥地利科学院院长、20余国科学院院士芒(Mang)教授自2004年起与我校合作,双方联合发表国际高水平论文50余篇,培养多名“千人”“四青”人才。2015年,芒(Mang)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172022年,中方合作教授崔俊芝和袁勇分别当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希腊籍土木工程专家贝斯科斯(Beskos)教授自上世纪90年代起积极支持我校教师参与中欧科技合作。2016年以来,贝斯科斯教授与吕西林院士共同推动学校地震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2021年,贝斯科斯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次年,吕西林当选为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鉴于斯潘诺斯教授和芒教授对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贡献,二人于2017年、2020年分别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