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四个“坚持”,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发布者:校长办公室发布时间:2024-03-27浏览次数:338

同济大学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013年以来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开展了全方位、深层次、多元化的校地合作,通过高校人才赋能与地方优势资源有机结合,解决人居环境整治、城乡融合发展、未来乡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持续性缺、统筹性差、保障力弱等共性问题,探索出了校地合作推进乡村振兴的样板典型。

坚持在地实践和柔性规划,实现三方共建。同济团队全面凝聚校地合作动力,面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舆论、观念、利益等问题,注重在地实践和柔性规划,推动政府、专家、村民三方形成合力。一是专家在地指导。推动“同济大学美丽乡村规划教学实践基地”“中德乡村规划联合研究中心”等平台落户黄岩,支持专家团队组建“在地式”工作室,实地参与乡村建设前期调研、规划设计、施工改造等环节,全程提供技术支持,实现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与实地建设的紧密衔接。截至目前,同济团队已累计在9个乡镇建立工作室,全程为16个乡村改造提供支持。二是科学规划指引。全面梳理乡村产业、社会文化和空间肌理等资源优势,按照一村一主题、一片一特色、一乡一风景的原则,从乡域、村域、村庄三个层面进行统筹规划,让乡村建设适合环境、适用技术、适宜人居,实现村落有机更新。目前,同济团队已重点开展以潮济为典范的民俗风情型村落、以乌岩头为典范的古建筑型村落和以沙滩为典范的自然生态型村落等5个历史文化村落的规划编制和审批。三是磨合共建机制。在坚持整体规划建设的基础上,按照意见实时交流、规划实时修改、建设实时跟进的路径,采用参与式、互动式、渐进式的方法,了解村民诉求,磨合村民共识,激活内生动力,实现专家-政府-村民良性互动。乌岩头村自同济团队入驻后,从近乎“空心化”的状态逆袭,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3万元,较2013年增加140%

坚持文化激活和生态保护,焕发古村生机。同济团队将绿色环保理念植入环境敏感区域的乡村,推动当地传统与现代相融合、文化与生活相融合、保护与发展相融合。一是注重共存式保护。尊重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遗存,把不同时期的民居衔接起来,把时间轨迹串联,按照多样性与统一性兼具的原则,确保留存文化的多样性和历史的厚重感。截至目前,黄岩已成功创建国家级传统村落5个、市级传统村落4个。二是实行再生式开发。坚持推动古村落自有的传统民族文化、风情民俗复兴,并充分考虑现代人居的生活特点,将生活所需的水、电、气、排污、通信等现代功能全面注入古村落,推动传统文化古村活态再生。同济专家重现黄岩南宋古镇——宁溪镇直街风采,在2024年“二月二”民俗灯会期间,6天累计吸引游客9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00多万元。三是探索低碳路径。积极导入用于解决地面防潮、墙体隔热保温、雨水循环处理等问题的环保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对传统村落进行“微改造、精提升”。牵手德国巴斯夫集团,为沙滩村的“旧粮仓”注入墙体隔热保温、雨水循环利用、污水处理、生物质能等多项新技术,改造成为生态、环保、实用的绿色民宿,让老房重焕生机。目前沙滩村已获得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浙江省AAA级景区村庄、中国村庄发展研究的浙江样本等荣誉。

坚持链条延伸和能级提升,优化产业结构。同济团队因地制宜为村庄植入产业功能,帮助乡村实现功能更新、再造。一是盘活闲置更新村庄功能。在不增加建设用地的前提下,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古”的原则,因地制宜将原乡公所、旧民房、庙宇等废弃建筑和用地改造成民宿、茶亭、酒坊、书吧等。引导村民采取自营、租赁、联合经营等方式回村创业,如沙滩村共富工坊利用沙滩老街民房开展电商直播,带动馒头、笋干、绿豆面等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2023年“屿头馒头”销售额达到约450万元,农产品总销售额达1200多万元。二是产村融合拉长产业链条。同济专家对村庄的景、产、文、旅等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引入国企、专业投资管理团队等对村庄进行运营开发,不搞低质“农家乐”“乡村旅游”。投资2.5亿元打造德胧·芳草地度假酒店和浙东芳养谷精油工坊共建项目,统筹包装沙滩老街及周边拓展基地、四季采摘园等柔川4A级景区资源,发展芳养经济、研学经济、房车经济、电商经济。三是组团发展提升片区能级。依托永宁江、长潭水库等丰富的山水资源和黄岩蜜橘、东魁杨梅等区域特色品牌,集成打造永宁江和325省道精品线路、环长潭湖乡村休闲风情带、“中华橘源”产村融合示范区等精品区块。同济大学杨贵庆教授指导的“演太双川金廊”美丽乡村集成示范带,以“演太线”美丽乡村金廊工程为纽带,串联起“1个乡村振兴学院、2个高端休闲区块、3个优势产业基地、5个重点村(沙滩、引坑、前山头、乌岩头、蒋家岸)”,带动沿线农旅产业产值超9000万元。该示范带入选浙江省首批共同富裕新时代美丽乡村集成示范带。

坚持要素下乡和城乡融合,导入优质资源。2018年,同济大学与黄岩区联合创办全国首家乡村振兴学院——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将课堂教学搬到村庄现场,推动优质要素下乡,实现古村焕新、人才振兴、百姓富兴。一是配优师资团,打造培训高地。学院由11名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及21名本地专家组成教学团队,并配置了10余个现场教学点。与浦东干部学院、省委党校、浙大理论培训中心等开展密切合作,引进省管班、市管班、中青班等高端人才资源,高标准开办培训。2019年,学院被命名为浙江省委党校干部教育基地,山前村现场教学点被省委党校授予MPA乡村有效治理教学实践基地,是浙江省首个在乡镇街道层面设立的教学科研基地。二是峰会强赋能,打造开放窗口。在学院定期举办中德学术会议、乡村振兴论坛等高层次学术活动,邀请长三角地区和国际高校专家为乡村规划发展路径选择、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布局优化等方面出谋划策,为“千万工程”、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提供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理念。目前,乌岩头村改造成果登上了美国规划师权威杂志,沙滩村登上了首届联合国人居大会发布的《净零碳乡村规划指南——以中国长三角地区为例》报告。三是联动强辐射,打造振兴样板。依托培训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着力推动“学院+基地”“学院+产业”联动发展模式,带动宁溪-屿头片区周边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康养研学等新业态发展。黄岩交通旅游投资集团旗下枕山酒店入驻沙滩村、乌岩头村,常年接待学院培训、疗休养、乡村休闲等游客源,每年可为村里增加20余万元收入,带动农特产品销售1500多万元。

10年来,同济大学坚持实地规划实践,破解乡村规划设计与施工改造脱节的矛盾;坚持全域发展思维,破解精品村点出彩与面上统筹欠缺的矛盾;坚持本土文化赋能,破解现代文明冲击与村落文化流失的矛盾。当今世界先进的乡村规划建设理念和技术融入村庄改造,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推进机制。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工作十法”登上了新华社《望智库》《国家财经周刊》,为中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