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的引擎。同济大学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对标国际科学前沿,制定并发布《同济大学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系统性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赋能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师资建设、大学管理等各方面,推动教育教学全方位改革创新,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科技与人才支撑。
推动全局赋能,做实人工智能赋能计划。以“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为顶层设计,系统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学校以“1+N”模式设计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落实8项重大任务、30项核心举措,为学科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1”指推动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和提升。以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等为主要研究方向,以人工智能算力数据平台为基础,以参与国家人工智能专项建设为抓手,建强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全面提升人工智能技术核心竞争力,是赋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必要条件。“N”指对既有学科和各项工作的全面赋能,促进传统学科的整体创新和转型升级。以人工智能升级现有学科内涵,全面赋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文化传承创新。“1”为“N”提供人工智能理论、方法、技术、工具等支撑;“N”则为“1”提供新场景、新应用,拓展人工智能赋能范围。“1”和“N”互相赋能,互相促进,互相成就。此外,学校加快推进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打造公共算力网络和数据中心,建设适应智能时代治理需要的高校治理体系、基础性数字环境和人工智能公共基础设施等。
催生新质新域,做优“人工智能+”学科群。打通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的专业、行业、人才壁垒,探索人工智能与工理医文交叉发展的新模式。一是完成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先手布局。利用学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聚集的“头雁”效应,产出系列成果,产生重大影响。依托同济大学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在全国率先开启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高峰学科,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元学习(Meta Learning)和神经图灵机的AI计算框架,有效解决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多源数据的长尾分布识别问题,相关成果被国际公认为无人系统前沿理论方面的重大突破。二是深入推进人工智能与优势工科的深度交叉。学校打造由土建、制造、信息三大学科群构成的优势工科,联合科研攻关,在韧性新材料、韧性新结构体系方面取得原创性成果,数字孪生岩体隧道支护智能设计入选《Science》“年度科学突破”,占领关键领域国际制高点。三是增强人工智能对厚重理科的多维赋能。出台理科提升行动计划,提高基础学科自主创新能力和学术话语权。执行我国深海研究领域最大的基础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提出了气候演变“低纬驱动”新假说、“板缘张裂”新机制和“洋陆相互作用”等新概念。四是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特色医科发展。承担国家干细胞相关重点研发计划20余项,在全国高校中位列第一;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近10项科研成果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已研制出全球领先的3D低氧规模化自动化干细胞培养设备,实现了全球首例人类自体肺干细胞移植再生。五是加强人工智能助力精品文科研究新域拓展。构建人工智能社会影响检测预警体系,研究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伦理规范体系、人工智能安全风险评估认证体系、人工智能法律监管体系等,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构建育人生态,做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聚焦国家战略和关键产业发展需求,加快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和转型。一是全面对接国家人工智能专项,组建高水平导师队伍,打造研究型高阶课程,选育富有潜能的博士生。二是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整合多校共建共享课程。学校打造人工智能通识精品课,《人工智能前沿进展与应用》《智能医学基础与应用》《建筑机器人建造》等课程深受欢迎;学校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共同发起人工智能微专业建设,开设《智能城市规划前沿》《智能医学》《人工智能与数据设计》《自主智能无人系统》《智能机器人》《物联网》等微专业课程,以课程共建共选、学分互认、证书共签的形式,创新长三角高等教育深度合作机制,推动专业课程数智化发展。三是优化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交叉学科博生课程体系,培养人工智能高阶人才。学校针对“自主与感知”“智能与涌现”“协同与群智”三大关键科学问题,优化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交叉学科博士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按“前沿课程”“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工具、芯片与平台”和“AI+X”五大类进行建设,立项建设课程28门,《人工智能前沿进展与应用》《机器学习》将互联网+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创新,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打造数智基座,做深高校数字转型发展。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现代化环境建设,全面建设智慧校园。一是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全面推进校园数字化建设。实施“一硬一软十大工程”,努力打造数字化转型的同济标杆。“一硬”指打造智慧校园的网、云、数、算中台,“一软”指形成一套完整的治理体系,重点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大数据系统、学生就业大数据系统、学生成长电子档案自动生成系统、教师发展一体化服务系统、专业知识图谱建设工程等十大工程。二是通过全场景互联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的数字化全覆盖。通过课外教学实践、一网通考、智慧考评、服务社会的教学资源等4个典型场景的建设,形成5G技术支撑,打造教学地点无边界、教学时间无边界、教学互动无边界的同济大学无边界教学模式。三是着力建设“一网统管”校园运营管理平台,实现校园精细化管理。基于物联平台、信息物理融合平台、集成平台、可视化孪生平台构建“一网统管”整体架构,通过物联网实现物联设备的统一接入和管理,实现对校园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数字化和可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