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推出“五个升级”新政策,全力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发布者:校长办公室发布时间:2024-10-18浏览次数:10

同济大学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响应教育强国建设战略部署,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探索和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同济大学将“人工智能+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举措,推出五个升级的新政策,构建以学术志趣和发展潜力为导向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质量。

“国豪育英”,卓越人才培养扩容升级。同济大学国豪书院工科、医学精英班自设立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卓越的教育成果备受瞩目。2024年,国豪书院再次扩容,通过高考招生和二次选拔的方式,吸纳更多优质学生进入2+1+X2年通专基础、1年专业核心、1-6年本研衔接)本研贯通的工科、医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序列,扩大了拔尖创新人才选拔范围,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机制上,国豪书院与学院紧密联动,共同探索拔尖人才的培养路径。国豪书院通过搭建共生发展平台,汇聚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合作和一流团队的优质育人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同时,书院推行院士、高层次人才等高端导师引导的完全学分制,实行小班化、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自由选择修读专业,从而强化学生的科学基础、人文基础和实践能力。为了更加精准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国豪书院实施了“一人一策”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书院构筑个性发展空间和多学科、多地合作育人模式,为学生配备了学业导师、朋辈导师、项目导师和企业导师,提供了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书院成长环境与学术发展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基础拔尖”,战略人才培养拓展升级。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同济大学2024年继续在本一批次开展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的招生工作,涵盖了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和力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为了进一步提升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质量,学校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强强联合,在教育部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中增设了“华罗庚数学科技英才班”,不仅为同济大学数学等基础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学习资源和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学校还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基地中新增了“先进材料拔尖班(蕴元班)”,并在“理科试验班”大类中增加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彻底打通了先进材料领域人才在实践应用与理论研究之间的壁垒,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学习和实践机会。至此,同济大学理科大类专业实现了“拔尖班”全覆盖,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

“数智赋能”,未来人才培养焕新升级。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大背景下,同济大学积极应对挑战,主动拥抱变革。学校发布了《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旨在强势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在国豪精英班的基础上,学校增设了未来技术班,并于2024年招收首批本科生。未来技术班的学生将深度进入人工智能+交叉领域,可以在大一体验所有领域,大二进入意向领域,大三选择领域方向,大四确认领域专业。这一举措不仅让学生有更加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潜力,更为他们提供了更加灵活和多元的学习路径。此外,学校还面向2024级本科新生,在每个大类中增设了1门人工智能核心通识精品课《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同时,每个专业都开设了AI应用类课程,实现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覆盖,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更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业融通”,交叉人才培养持续升级。在交叉人才培养方面,同济大学整合打造了“信息与智能网联类”工科试验班,重点强化学生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新工科及其交叉领域的持续学习能力与学术潜力。通过综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其未来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多元的选择。学校新增“同济大学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PPE)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汇聚三个文科类专业学院(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的优势资源,旨在培养适应全球化趋势的复合型人才。学校还新增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应用物理学、德语-法学2个双学士学位项目,深度融合理工学科,高起点培养复合交叉的涉外法治人才。目前,同济大学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项目在交叉培养、双创融合、校企联培和对欧交流方面各具特色,总数已达34个,其中双学士学位项目14个。交叉复合人才培养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更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多元和灵活的选择。

“多元成长”,进阶人才培养个性升级。在多元化、进阶式人才培养方面,同济大学已经实现微辅修专业100%全覆盖,并持续拓宽多元化、进阶式人才培养路径。通过帮助学生形成主修+辅修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不断提升个性发展的效能。2024年开始,所有进阶式(微辅修)专业增设特色课程模块(6-10学分),进一步鼓励学生大胆修读、自由修读感兴趣的进阶式培养专业。同时,学校还探索了单列保研资格新条件,微辅修专业修读经历能助力学生推免保研,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学校转专业政策也持续落实“转出不设限,转入有条件”的原则。学生进校后拥有7次对专业做出抉择的机会,更有中外合作办学转出、医科转入、文转理工等多重自由,不仅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更为他们提供了更加灵活和多元的学习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