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以“三个强化”打造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新范式

发布者:校长办公室发布时间:2024-11-12浏览次数:290

同济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积极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面向时代急需、国家急需,勇担教育强国使命,将“人工智能+”作为推动高等教育新质发展的战略任务,全方位、深层次地培养学生人工智能综合素养,提升师资队伍数智化融合教学能力,探索人工智能领域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同济范式。

强化AI课程建设,提升学生人工智能创新力。系统落实人工智能全过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体系,从“学知识”向“强能力”转变,全面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一是高标准打造人工智能通识精品课程。由人工智能顶尖学者领衔建设《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通识必修课程,培养学生的数字思维和人工智能基本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适应所处的数智时代。课程采用PBL教学模式,按照“问题引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应用”的路线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授课为主+专题为辅+AI实践/助教”的教学形式,每位学生均需参加大模型实践。二是深层次推动专业课程的数智化融合。全校各专业将人工智能类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将AI内容嵌入专业课程,建设一批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基础或前沿拓展专业课,鼓励与人工智能相关科研或与头部产业平台合作,建设一批以应用场景为驱动的“AI+”项目制课程,形成各专业数智化转型升级的实施路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AI+”复合知识、交叉思维和创新能力。三是全方位优化课堂教学的数智化创新。聚焦人工智能赋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教学资源与教学场景、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教学评价与学情分析等进行深度改革,围绕数字资源、知识图谱、AI+课程、AI助学、AI助教等建设维度,全方位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

强化AI素养培训,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胜任力。学校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促进智能时代教师知识结构的持续完善、教育理念的自我革新、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教学资源的升级迭代、教学方法的创新发展。将人工智能素养融入教师育人能力基本要求,涵盖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意识、知识、思维、能力和伦理等,不断涵养全校教师的人工智能基础素养、教学技能和创新意识。构建“基础知识与技术—教学应用与融合—知识生产与创新”进阶式教师人工智能素养践习培训体系,推动“基础知识与技能”模块全体教师全覆盖,“教学应用与融合”模块全体授课教师全覆盖,“知识生产与创新”模块全体学科、专业、课程负责人全覆盖。依托校内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教育技术、电子信息、心理学、语言学、设计学、管理学等学科专业领域的师资力量,以及AI赋能教育教学的长期实践与积累,充分利用校外优质教师及课程资源,引育并举,打造具有同济特色的专任教师AI素养与能力提升的师资培训体系。设置理论专题、教师工作坊、教学实践等三大培训教学环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注重AI体验、互动交流和实践探索,扎实构建师资队伍的人工智能素养培育体系,提升教师以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成功率。

强化AI领域培养,提升未来人才培养竞争力学校面向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技术算法和交叉赋能等三大重点领域方向,深度参与上海创智学院和北京中关村学院建设,成为国家人工智能教育特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学校以上海创智学院和北京中关村学院的导师标准为基础,坚持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跨学科打造了一支专兼并举的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构建两大学院导师准入、培优、奖励和退出的同济机制,并带动同济大学人工智能领域导师队伍水平的整体提升。学校发挥在自主智能无人系统领域的国家级科教平台集群优势,以及城市、土木、交通、医疗、金融、社会治理等领域的产教融合优势,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博士生基础理论课程、核心技术课程和复合素养课程,研制一批新场景导向、课程项目驱动、实践能力强化的高阶专业课程(含实训、案例等);与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联动,建立学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建设与共享的人工智能课程数智化保障机制。高标准选拔培养有潜能、有志趣的优秀博士生,建立学生资格和导师资格协同的上海创智学院和北京中关村学院研究生选拔、分流和退出机制,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高端人才,并带动学校人工智能学术共同体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