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举办首届中国新加坡人工智能前沿与治理研讨会

发布者:校长办公室发布时间:2024-11-12浏览次数:55

同济大学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的系列指示批示精神,积极响应上海市政府加快建设上海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号召,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在推动人工智能本体学科发展的同时,全面探索智能技术在赋能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实践。20241028日,受中国工程院和新加坡工程院委托,同济大学成功举办首届中新人工智能前沿与治理研讨会。来自中新两国工程院的14名院士围绕“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教育、科技及工程技术创新”与“人工智能如何赋能美好生活”两大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出席研讨会的还有中国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师生代表220余名。此次研讨会通过同济大学视频号、抖音、快手和微博等平台同步直播,近3万人在线收看。

一、意义与成效

(一)本次会议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系列指示批示的重要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人工智能的重大价值,视其为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他强调人工智能发展需兼顾应用与治理,确保技术安全、可靠、可控且公平,倡导全球范围内引领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2024年,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理念,并主张在联合国框架内强化人工智能的规则治理,为国际合作指明了方向。

在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关注人工智能前沿应用、风险管理、法律监管等问题并纷纷出台相关文件标准的背景下,此次会议成为我国主动设置议题、打造高水平合作机制、引领人工智能治理领域国际标准制定和话语权构建的重要举措,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示了中国在国际人工智能治理领域的主动作为。

(二)新加坡可成为我国在人工智能前沿创新和治理合作领域的重要伙伴

新加坡被誉为“世界人工智能之都”,是全球首个启动国家人工智能战略的国家,在人工智能治理领域开创了许多先河。新加坡工程院于2017年推出了国家人工智能核心计划,携手学术界、政府与工业界,共同打造充满活力的人工智能生态环境,培养新一代专门人才。

此次会议中,中国工程院王辰副院长、新加坡工程院何德华院长均表示,中新两国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合作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他们高度肯定了本次会议的前沿性和先导性,提出希望以此次研讨会为起点,构建中新之间稳固、长效的合作机制,聚焦人工智能安全与治理,围绕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可持续发展等主题,贡献中新两国的智慧和力量。

(三)同济大学在开展人工智能国际合作方面有突出优势

学校于2018年牵头建设上海自主智能系统科学中心,2021年获批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交叉学科博士点,20249月成立新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均为人工智能关键支撑领域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2024QS世界大学数据科学&人工智能专业排名中,同济大学居全球36位。今年5月,学校发布了《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全方位推动培养人工智能领域拔尖创新人才。

学校与新加坡合作基础深厚,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陆路交通局等单位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一些高水平合作成果。例如,双方学者联合研发的水空越域巡航器原型机“同济飞鱼”在国际上备受瞩目。同济大学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理念和创新成果得到了新加坡工程院和相关院士专家的高度认可。会后,新加坡郭永新院士所在高校与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就开展“3+1+X”模式的人才培养合作进行磋商并达成合作意向。

二、人工智能领域国际合作对策建议

(一)注重谋篇布局,多边双边并重,以人工智能治理合作为前沿技术国际合作保驾护航

随着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科技领域对我打压遏制加剧,通过遴选优质伙伴国,开展以“人工智能向善”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治理、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合作,以共同的关注点和利益诉求保护和推进高科技合作,是未来的新路径之一。

新加坡与我同处于华语文化圈,新加坡华人教授群体大,合作契合点多,信任感强。据统计,当前中国已是新加坡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合作伙伴,2010 年以来双方已发表 10000 篇相关领域合作论文。为此,用好双边通道,在多边合作平台上与更多学术伙伴一起发出中国声音,形成多边与双边合作齐头并进的态势,可成为人工智能合作的重要路径。

(二)以伦理为先导,聚焦安全与治理,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两国院士交流显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和伦理问题已经跨越国界,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随着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发展和应用,人工智能已经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边界,正在延伸至几乎所有学科。这当中,科技伦理与技术安全密切相关,二者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基础。

鉴于人工智能在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在未来,开展中新两国人工智能治理合作应以伦理先导,探讨如何在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内生安全和本源属性的同时,在安全的基础上建立信任。特别是要关注“人”在人工智能生态中的作用和地位,并在整体国家安全观的基础上,协同政府和全社会的力量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分类培育、师生靠前,鼓励高校在科技国际合作中承担起更多突破国外封锁、拓展合作空间的责任

通过此次研讨会组织工作,感受到即便在当前紧张的国际局势下,同行院士、同领域学者之间仍然具有天然的信任感和亲近感。建议进一步发挥不同高校在对外合作和民间外交中的桥梁和灯塔作用,分类制定高校开展国际合作的重点策略,对具备不同国际合作基础的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联合科研项目申报、理工农医类国际会议申办方面给予一定程度自主权。

与此同时,在统筹谋划的前提下,鼓励高校师生站在对外合作交流的第一线,给予高校师生更大信任,赋予更多责任。在对外交流活动中,进一步优化政策,持续推动对外合作核心指标深度融入面向师生群体的评价考核体系,创造更为灵活、宽松、积极的国际合作氛围,促使每一名高校师生都成为国际交流的践行者、推动者,让师生在国际交流中有更多的获得感,让学校和科研机构在国际合作过程中得到更多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