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以生命教育为抓手,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

发布者:校长办公室发布时间:2021-11-10浏览次数:524

同济大学以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为主旨,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更关心学生的生命状态和人格成长。2005年即在《同济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中将“珍爱生命”列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和主要内容之一,以生命教育为抓手,以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理解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为愿景,多维发展工作力量,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

充分利用课堂阵地 建设生命教育特色课程。同济大学自2018年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探索“生命教育”主题,2020年在疫情形势下,学校第一时间推出线上慕课《大学生生命教育——生存、生机、生活》,共24450分钟,收录于“学习强国”APP平台,点击量4万余人次。恢复线下教学后,立即推出线下升级课程《生命的省思——如何过好这一生》,教学内容和形式手段灵活多样,整合多个学科的多元成果,目前覆盖两个主校区开设多个教学平行班,一学期16课时,整体内容分为八个模块:生命的价值、成长、传承、孤独、亲密、韧性、哀伤和选择,成为广受师生好评的全校特色选修通识课程,并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出40余位包含辅导员在内的教学团队,已基本完成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充分利用课外载体,加强生命主题普及宣传。生命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各类优质的课外载体予以实践型、体验型的延展巩固,具体包括活动、新媒体宣传、研究实践等载体。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助力学生把生命教育内容延伸到生活中,通过心理健康文化月、校园心理集市日、系列主题工作坊、微信公众号等,年均举办线下活动500余场,参加人数2万余人。通过开展“拒绝内卷、舒展生活”“生活明朗、万物可爱”等主题活动,分发《幸福周记》,给同学们每周布置一个“幸福小任务”等,浸润式吸引学生投入生活、体验生命,在同龄人群体中激发自主性互学互助和自学自助,达到认知领悟和实践体悟的双循环。贯彻“家校社”的联动育人模式,将生命教育的理念、活动逐步向学生社区和家庭拓展,如在学生社区中设立的“walk-in同心小筑”、在学业困难大学生家长群体中开展“团体减压支持工作坊”等,为学生提供“近在身边”的生命教育资源。

精细区分教育需求 筑好生命安全守护网络。将大学生生命教育需求精细区分为普及发展式、选择干预式、危机个案式的不同层级,完善“主题教育-成长辅导-个体咨询-危机干预”的工作体系,健全“专兼职心理咨询师—院系辅导员—学生心理委员等学生骨干—基层服务团队—医疗系统团队”的工作队伍,构建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的安全工作网络。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团队着重提升专业技能,加强案例督导和教学督导;院系辅导员团队着重提升谈话技能和研判能力,持续推进谈话技能训练和危机干预培训;学生骨干着重提升朋辈辅导技能,加强谈话技能培训;基层服务团队着重提升危机意识和责任心,加强制度学习和危机识别意识及技能培训;医疗系统团队着重对于心理障碍学生的复诊随访,加强危机干预的即时性和专业性。

2021年,同济大学围绕“生命教育”主题,承担省部级专项课程建设课题研发,承办上海市相关课程研发及实践推进研讨会,相应工作成果受到东方网、《青年报》、第一教育、腾讯教育、长三角之声、上海学校心理公众号等媒体平台的关注和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