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学校概况

发布者:校长办公室发布时间:2020-05-07浏览次数:2492

【概况】2019年,同济大学设有29个专业学院,8家附属医院,6所附属中小学。有四平路、嘉定、沪西和沪北等4个主要校区,占地面积2.54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181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443万余册。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8115人,硕士研究生12105人,博士研究生5766人。另有国际学生3575人。拥有专任教师2803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115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2人(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含双聘),第三世界科学院及美国、德国、瑞典等国科学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19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36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6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2人,“青年长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四青”人才16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8个,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学校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门类。现有本科招生专业84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2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流动站30个。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其他国家级研究平台以及63个省部级研究平台。

2019年,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在中央第三指导组的指导下,把主题教育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学校制定《中共同济大学委员会关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实施方案》,学校领导班子坚持问题导向,精选14个调研题目,形成问题清单并制订《中共同济大学委员会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开展专项整治的工作方案》,细化9个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校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梳理形成52个问题清单,制定139项整改措施。截至2019年12月,整改完成110项;春节前完成或基本完成132项,需长期坚持7项。工作成果在中央有关会议上汇报,两次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

学校牵头上海市高校系统“红色的足迹 行进的伟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主题巡展,“伟大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图片展、“伟大转折”遵义会议纪念馆主题展两大展览在校首展,并以现场党课等形式延伸教育内容。举办同济大学服务新中国建设70年主题展、“同济人与港珠澳大桥建设”专题展、“同济人在南极”专题展、“歌唱祖国”全校师生合唱比赛及主题歌会、“手书中国”新媒体活动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学校175位同志获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2019年,学校健全完善“三重一大”制度,修订《中共同济大学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中共同济大学委员会全体会议议事规则》《同济大学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修订《中共同济大学委员会领导班子成员落实基层党建责任和联系基层的若干规定》,制订《同济大学中层领导干部履职尽责若干规定》《中共同济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办法》,提升干部的精神面貌和精神担当。土木工程学院获批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工第八党支部、外国语学院本科生党支部获批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学生社区综合育人平台建设项目入选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精品项目,打造“党建示范”新高地和“三全育人”新模式。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全国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

制订《同济大学深化巡视整改工作任务清单(2019年版)》,部署新的93项深化整改措施;制定《中共同济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巡察整改落实工作的办法》《关于被巡察单位召开民主生活会的实施办法》等文件。2019年对11家学院党委开展高质量巡察,督促前两轮共计9家被巡察单位完成整改任务。

结合云南省云龙县脱贫需求和学校年度扶贫工作目标,依托学校学科、人才和资源优势,创新举措,推进精准扶贫。按照“6个300”的目标落实《中央单位定点扶贫责任书(2019年度)》。举办同济大学新年慈善音乐会,所筹善款全部注入云龙发展基金。截至2019年底,在校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云龙县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的7.67%降至1.35%。“对接产业促进就业——同济大学助力云南省培养高技能人才”项目入选2019上海市精准扶贫十大典型案例。

2019年,学校进一步完善学科规划,优化学科布局。2019年我校共有14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前1‰,新增物理学、数学和免疫学等3个学科进入前1%,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化学和计算机科学进入世界前3‰。QS2019年全球学科排名前20位学科数量居国内第 3位,艺术与设计学科由全球第18名升至14名(亚洲第1名),建筑与建成环境连续两年保持全球第18名。在软科排名中,共有12个学科进入前100名,其中土木工程学科连续三年排名世界第1,交通运输工程从第9升至第6。在U.S.NEWS2020排名中,机械工程、工程学、电子电气工程分别位列全球第24、25、67位。

完成一流学科中期自评工作,撰写《同济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中期自评报告》,评估组专家评价学校“双一流”建设“标志性成果突出,建设成效显著,目标达成度高”。推进“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知识产权”等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项目立项,获批经费9684万元,高峰学科建设总数达到11个。

“智能科学与技术”高峰学科利用跨校协同优势,深化学科内涵建设,通过共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建立上海市的人工智能拔尖实验班、共享国际合作资源等形式,形成研究合力,实现人才的同城协同培养、课程的开放共享等。开展校内多学科协同,创新性地建立动态的交叉研究平台机制,以“人工智能+”理念赋能传统学科。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成为全国35所获首批人工智能新专业建设资格的高校之一,培养人工智能领域博士研究生,首批招生110人分布在10个学院中,为学科交叉提供重要支撑。

2019年,学校一级学科由47个调至45个,自主审核增列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体育、应用统计),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二级博士点,申请获批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交通运输等7个工程类专业学位授权点。对45个一级学科进行调研,查找问题和短板,撰写《同济大学学科调研报告》(2019年度),开展第五轮学科评估筹备工作。面向全校,举办以学科交叉为主题的系列教师沙龙,调研和总结若干学科交叉成功案例。

2019年,学校继续构建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三全育人”责任体系。制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院系试点工作,确定首批15个试点学院和8个试点项目,开展“基层党建质量提升工程”等十大工程。

正式设立新生院,设立8大学堂,分别聘请8位名师担任院长,打破专业壁垒,推动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和大类管理联动,构筑厚基础、宽口径、通专结合、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本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育人模式,全面推行学生社区驻楼导师工作站建设,210名教授学者进驻学生社区。成立少数民族学生事务管理服务中心,开展少数民族学生“万里大家访”行动。提高资助育人工作实效,精准帮扶4915名助学成才服务对象。

全面推进校领导、院士等高层次人才进中学宣讲,2019年全年开展各省市招生宣讲会640余场。27省区理科生源和7省区文科生源排名全国前10。获批科研经费博士招生试点工作,博士生规模有较大增长,达1708名(含学历博士留学生、学位型博士)。改革研究生名额分配方法,向重大科研、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倾斜。

2019年,学校入选十所“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之一。推动打造一批同济优势学科课程思政在线“金课”课程,新增2个课程思政示范建设专业,立项建设“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18门重点示范课程、3个示范专业。推进教育部“双万计划”,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省级建设点2个。构建交叉学科学生培养机制,立项建设交叉课程82门。同济高等讲堂年均100讲,授课4.6万人次。恢复校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2019年评选优秀博士学位论文78篇 (其中1篇获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

2019年,学校在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的排名从第18跃升到第8,居上海高校首位。在2019年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教主赛道,获全国金银奖项目各2个,并列全国第五。第十六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获一等奖3项,获奖队伍数量位列全国第一。优化“共生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基本形成贯穿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创新创业全过程课程体系。

全面启动同济特色质量保证体系2.0项目研究工作,打造基于“三全育人”本研一体的同济特色质量保证体系升级版,健全督导评价体制机制,试行智慧评价方法。牵头成立“全国高校质量保障机构联盟”,并承担联盟秘书处工作,全国共365所高校加入。

2019年QS世界大学就业力排行榜中,我校位列中国大陆高校第8位。2019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9.02%,152名学生入选选调生,年度增幅20.63%。8名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705名毕业生赴QS世界排名前100的高校继续深造,占升学总人数的28.07%,本科生升学率57.71%;到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企业就业的比例近70%;2019届毕业博士生中超过60%进入高校、科研、医疗卫生等教育研究机构。

2019年,学校研究编制“十四五”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落实科研管理“放管服”和全链条管理,形成与一流大学相适应的科研体系。全年科技投入总经费近40亿元。2019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项,获批总经费排全国高校第8,其中重点项目13项,排全国高校第9;入选杰青5人、优青12人,均并列全国第十位;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专项19项,位列高校第4位。强化JM融合,与J方及相关科研单位的联系不断加强,凝练2个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深度参与面向2035年国家某专项的科技战略研究。*量和质同步提升,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占比56%,其中作为乙方承担的专项任务相比2018年增长30%,到款金额稳步增加。

新增国家干细胞转化资源库(全国2个干细胞国家库之一)、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感染性疾病(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3个科研基地平台。培育申报“无人系统多体协同大设施”“多重灾害全息实验系统”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智能计算与应用教育部数学中心”“上海市航天测绘遥感与空间探测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平台。

全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6项(比2018年增长56.5%),其中重大项目4项(比2018年增长100%),中华学术外译项目8项(位列全国第二)。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3项(含重大1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5项、横向及其他文科类项目立项449项,创历年最高。文科科研合同和到款经费“双过亿”,取得长足进步。获第十二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7项,7人获上海市“十四五”规划前期招标课题立项,上海高校智库从1家增加至4家。程国强教授入选2019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吴志强院士、娄永琪教授分别获得“第十五届(2019)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贡献奖”金质奖章。

2019年,“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引进外籍院士、IEEE Fellow等高端专家10余名,全职聘任优秀青年学者30余名。近10名青年学者依托中心申报杰青、优青等人才计划成功获批。获批牵头筹建教育部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前沿科学中心。无人系统多体协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通过教育部组织的“十四五”培育项目评审,被上海市列入上海市人工智能行动计划。中心正抓紧开展用地申请工作,建设项目已列入2020年上海市重大建设项目。

2019年学校主持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等3项国家奖;参与获得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教育部奖4项、上海市奖23项(其中一等奖15项);刘中民教授获何梁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程黎明教授当选“上海市科技精英”。

2019年,学校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继续为雄安新区、北京大兴机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嫦娥四号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避障、乡村振兴等提供智力支持。落实与鹏城实验室、南昌市、浦东新区、松江区等地市、单位的合作并签署相关协议6份,推进与贵州省、黄冈市的合作并初步商定合作协议。推进与四川、福建、广西等地在战略决策咨询、产学研转化、人才交流、干部培训等方面的系列合作。深化“三区联动”,持续推动“泛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2019年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年产值约460亿元。

2019年,学校以“同心筑梦”“同行致远”“育才济人”“奉献济世”四个工程为抓手,持续推进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郑时龄院士获评“全国最美教师”,李睿老师获评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常青院士获评“全国优秀教师”,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研究团队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周怀阳教授获评“感动上海”年度人物。印发《同济大学师德师风失范行为处理实施细则(试行)》,加强职业纪律约束,落实师德责任制。

建立人才工作综合协调机制,发布《同济大学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议事规则》,规范和完善议事决策程序,强化学校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2019年,吕西林、徐祖信两位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斯潘诺斯(Pol D. Spanos)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8年度教育部入选杰青5人,入选优青12人,均并列全国第十位;获批中组部万人领军人才4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人。全年新增高层次人才69人次,增幅22%,学校高层次人才总数378人次,占全校专任教师比例较2018年提升约2%,达到10.13%。

对标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稳步推进长聘教职体系制度改革,2019年度专业技术职务双通道评聘工作。2019年共有474人申报长聘体系,其中校外申报人员412人,占87%。

2019年,学校获批新设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批总数居全国第三位;全年共招收博士后236名,在站博士后数达到528名,其中外籍博士后30名。博士后队伍建设成效显著,2019年博士后申请及获批各类基金与资助计划人数显著上升。13人获得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位居全国高校第七位;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项;41人获66批博士后面上基金资助;38人获2019年上海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资助。

制定和修订人事人才相关制度共15项,包括修订《同济大学科研助理类岗位管理办法》,制定并实施《同济大学绩效工资管理办法(试行)》等。

2019年,学校继续保持对欧合作优势,以德国为牵引,进一步优化、提升对欧合作;拓展同中亚、欧亚以及东南亚等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主场外交;加强同欧美等科技强国的合作与交流,形成新形势下“一体两翼加引擎”全球一体化国际合作新战略。学校在2019年大学国际化水平排名中位列第六(2018年排名第八),创造历史最好记录。法国前总理、法国政府中国事务特别代表拉法兰(Jean-Pierre Raffarin),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执行主任沙里夫女士(Maimunah Mohd Sharif),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秘书长吕兰特(Dorothea Rüland),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部长阿尔特迈尔(Peter Altmaier),意大利环境、领土与海洋部部长科斯塔(Sergio Costa),意大利教育、大学与科研部部长菲奥拉蒙蒂(Lorenzo Fioramonti)等国际政要相继来访,学校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2019年,在QS2020全球大学排名中再创新高,位列全球第265位、大陆高校第9位;在U.S.NEWS2019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全球第279位、大陆高校第11位。

中德学院成功转型,以“小核心、大外围、高层次”的理念开创平台学院改革新局面。成立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中德机械工程中心等一批对标高水平学科融合和产教融合的中德合作新平台。

2019年共有4036名学生出境学习交流,比上一年提高18.5%。进一步提高国际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数量,国际学生录取总人数达4891人,学历学位生增长明显,学历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博士生录取76人,硕士生录取430人,本科生录取355人;港澳台学生交流达690人次。国际学生Jacob Thomas创作的“China Through My Eyes”荣获“我眼中的中国”在华留学生短视频大赛唯一特等奖。

学校在原有6个“111引智基地”1.0基础上,新增干细胞与重大疾病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0、海洋地质科学创新引智基地2.0。聘任弗雷德里希(Hans-Peter Friedrich)、矶崎新等有全球影响力的著名学者担任同济大学名誉教授。娄永琪教授当选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教授、赵生捷教授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尤建新教授当选国际质量科学研究院院士,陈杰院士当选IFAC Fellow。2019年,学校师生参加国际会议2443人次,举办高质量国际会议57场,8名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与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发起成立的“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GUPES)”,我校担任秘书处单位,截至2019年,成员覆盖全球各大洲105个国家的820个大学。

2019年,学校入选上海市首批“文明校园”,并入围全国“文明校园”培育单位。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项目入选上海市示范项目,拍摄制作“同济人身边事”10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视频,终端投放超过百万人次观看,其中《诚信,人生的基石》荣获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微作品一等奖。挖掘同济校史,加强同济文化研究,实施同济口述史专项,第一期完成30位老同志专访;制作和公开放映校史纪录电影《山河行过——抗战中的同济大学》;自编自导原创舞台剧《同舟共济》、大型原创大师剧《国之英豪》;演出同济校园版歌剧《江姐》和音乐会版歌剧《志丹,志丹》等。

继续建设“复兴古典书院”“闻学堂”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化品牌项目。选取四平路校区部分楼宇,进行楼宇“建筑可阅读”系统的文化提升与呈现。加强嘉定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启动嘉定校区文化建设年,举办100多场文化艺术活动,推进嘉定校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建设,打造“祖国颂”露天交响音乐会等一批重点文化艺术项目。

改版升级学校中、英、德文网站,制作学校2019版校况片,组织开展同济大学2019年艺术节活动,举办60多场文艺演出、艺术讲座、展览、比赛和艺术类社团活动。学校人才培养创新举措、高水平科研成果、人工智能学科建设以及服务乡村振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国家战略、国家重大建设所取得的重要进展等,受到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关注,相关报道达800余条。

继续贯彻“文化走出去”战略,赴法国、意大利等7国开展中华文化艺术海外传播活动。依托海外孔子学院、海外校区,打造海外同济文化窗口。

2019年,学校构建与一流大学相匹配的管理保障体系,成功入选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结合学科未来发展需求,编制完成四平路校区控制性规划,谋划沪西校区医学学科具体规划,改善沪北校区基础设施,提升对嘉定校区师生的服务水平。继续实施“增收优支、提质增效”专项行动计划,扎实推进科研财务“放管服”改革,主动服务师生,解决科研经费“报销繁”问题。优化采购流程,通过建设同济京东采购平台,加强数字化技术应用和管理,提高采购效率。加强审计、监察工作,以内控整改为抓手,完善审计监督体系,确保学校事业稳步发展。拓展经费筹措渠道,强化学校“大财政”统筹,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预算管理制度建设走在全国同类高校前列。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共享,鼓励交叉学科、跨学院的协同使用,提高设备使用效益。发挥基金会募集资源的功能,共签署各类捐赠协议116份,协议捐赠金额1.23亿元,推动学校建设稳步发展。打造同济特色医疗服务品牌,推进同济系统附属医院建设,4所附属医院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医院百强。

2019年,学校校区主干链路速率提升至40Gbps,教学区63幢楼宇无线/有线上网速率可达千兆,用户上网体验大幅提升;推进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实现系统建设和指挥管理并进,一期建成并投入使用智慧教室66间,与之配套的智慧教室管理系统、网络空间学习平台同步上线;“一体化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中,本科和研究生学生使用的教务主体功能已经上线运行。发布《同济大学信息系统浏览器兼容性规范》,从源头上解决浏览器兼容性问题。建设“智慧图书馆二期”和“泛在图书馆”。

学校综合服务大厅加强精准对接,力促跨校区服务延伸,截至2019年底,线上+线下大厅服务事项共计199项,总业务量203131人次,日平均业务445人次。学校主动回应职工关切,推进实施一系列关乎教职工子女入学、住房周转、健康保障、休息休养等方面的“暖心工程”,与杨浦区签约共建同济杨浦基础教育集团,与嘉定区合作建设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幼儿园;整体租赁180套小户型房源,启用“大学里”36套房源作为人才公寓;1665名50岁以上教职工到附属三甲医院体检;教职工暑期疗休养人数比例由10%调整为15%,费用由5000元/人调整为6000元/人;嘉定校区教职工活动中心、同济新村老年活动中心正式启用。

大力推进共青团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深入开展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主题活动,学生社团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加强统战工作,鼓励党外青年教师紧紧跟党走。召开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9周年暨先进表彰大会,继续推进校院两级“妇女之家”“爱心妈咪小屋”建设。继续推动科协联系广泛的组织优势和平台作用,统筹校内外科技教育资源,举办科协“大师讲坛”等活动,打造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系列品牌项目。加强校友分支机构管理,组织召开首届校友产业博览会,推动校友联络网络高质量发展,开展校友发展跟踪研究,探索基于“三全育人”的校友评价体系建设。挖掘学校离退休党支部和党员先进典型。持续开展“师生面对面”等品牌活动,发挥关工委立德树人作用。扎实推进安全稳定和保密工作,制定《同济大学重大风险排查分析情况及防范化解举措和应对处置预案》。

落实河长制,完成四平路校区排水系统末端截污整治,完成三好坞水系治理,完成沪北校区地下管网改造,实现雨污分流。全面落实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无烟校园”建设。实施校园灯光改造工程,美化校园景观,为师生营造安全温馨的校园环境。张江智慧岛16号、17号楼装修完毕并投入使用,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生命科学与创新创业大楼、彰武路研究生公寓(三期)及创新创业中心等基本建设项目按照计划全部开工建设,完成年度总投资36832万元。

重要事件和活动

【我校7项成果获颁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1月8日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校7项目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以同济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以同济大学教授为第一完成人的3项目分获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以同济大学教授为主要参与者合作完成的4项目分获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市委书记李强来同济调研大学科技园建设】1月18日下午市委书记李强来校实地调研同济大学科技园建设,并在同济大学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高校、区推动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工作情况及意见建议。李强指出,大学科技园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策源地和承载地,要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上海工作的指示要求,把做大做强大学科技园摆在重要位置,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提升大学科技园的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为上海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同济团队提出我国神经科学发展中伦理问题并深入探索应对策略】2月6日,《神经元》(Neuron)杂志在线发表同济大学课题组题为《中国脑科学技术与神经伦理的责任性和可持续性》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分析了我国脑科学技术发展中存在的社会伦理问题,并从我国传统文化及民族特色角度出发提出了应对策略。该论文通讯作者是同济大学医学院郑加麟教授和同济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裴钢。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来同济调研】3月22日下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一行来校调研。陈宝生一行观看“立德树人 争创一流  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主题展”,参观了我校师生部分科创成果,现场观摩了大学生陶艺课教学,并亲身体验了木刻版画的印制。陈宝生一行还听取了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振宇“在一流党建引领下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的汇报,并听取了吴志强院士关于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关研究进展及成果的介绍。

【同济大学牵头获2018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7项一等奖、二三等奖11项】5月15日召开的2018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同济大学牵头成果共获得18项奖励。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4项。同济作为参与单位获奖19项,其中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第二完成单位、同济大学作为第四完成单位完成的“上海中心大厦工程关键技术”项目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

【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来校调研环同济知识经济圈】5月19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来校调研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万钢实地参观了“NICE 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项目和设计创意学院创意工场,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一楼会议室召开了“智慧城市 美好生活”面向未来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发展座谈会。

【“祖国颂”交响音乐会在嘉定校区奏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序曲】5月24日,“祖国颂”露天交响音乐会在嘉定校区上演。青年指挥家张诚杰执棒上海爱乐乐团,携手男高音歌唱家韩蓬、李巍登上学校嘉定校区户外大舞台,为师生献演了一场经典交响音乐会,我校艺术与传媒学院师生共同参加了演出。音乐会奏响了同济大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系列文艺活动的序曲。

【同济大学发布2019年本科招生方案】6月10日,同济大学对外发布2019年本科招生方案,学校今年拟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4450人。面向全国首推十大特色试验班,“人工智能”专业自2019年起招收第一批本科生。2019年本科招生以十大特色试验班为主体,它们分别是:5个工科试验班,涵盖“建筑城规景观与设计类”“土木与环境类”“智能交通与车辆类”“智能化制造类”“信息类”5个类别,以及医学试验班、理科试验班、经济管理试验班、人文科学试验班、社会科学试验班各1个,新生院统一进行教学管理和培养,实施学堂式管理。

【QS2020年世界大学排名发布:同济再创新高】6月19日,QS教育集团正式发布了第16届世界大学排名,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所高校上榜。中国共有66所高校上榜。同济大学排名再创新高,在2020年排行榜上列中国内地大学第九,世界第265位。与2019年排行榜相比,我校内地排名上升一位,世界排名进步26位。

【同济大学与杨浦签署基础教育集团协议】7月12日,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与同济大学共同签署《合作共建同济大学杨浦基础教育集团协议》,区校联手共同推动同济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向杨浦区基础教育(含幼儿教育)辐射、延伸,助力打造优质教育集聚区,既为服务上海科创中心人才培养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也服务同济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李克强总理视察同济大学牵头建设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7月23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上海张江人工智能岛,调研人工智能创新成果。李克强总理视察了我校牵头建设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听取了陈杰校长关于科学中心建设情况的汇报。李克强表示,人工智能就是要把人的智慧汇聚起来,更好为人服务。要注重基础研究,发展热门产业也需要有甘坐冷板凳的人。并寄语同济人:集众智,为众福!

【同济大学与鹏城实验室签署战略合作协议】7月27日,同济大学与鹏城实验室在深圳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鹏城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邹鹏,同济大学校长陈杰、副校长顾祥林及双方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借助同济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人才优势和鹏城实验室创新的科学研究机制,协同共建世界领先的科研基地并联合进行高端人才培养。

【同济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15项、“优青”12人】8月16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我校获批项目中,重点项目13项,全国排名第九位;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重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项;另外,新增12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位居全国第十位。

【郑时龄院士入选“2019最美教师”,常青院士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研究团队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为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第35个教师节,教育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2019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日前在京举办。在颁奖典礼上,公布了10位最美教师、1个最美教师团队的先进事迹,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榜上有名。9月9日,教育部公布了2019年“全国优秀教师”表彰名单,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常青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在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表彰名单中,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童小华教授领衔的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研究团队名列其中。

【陈杰院士当选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会士】9月17日,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utomatic Control,简称IFAC)公布了2017-2020年度IFAC Fellow名单。校长陈杰院士因在“复杂系统的优化、决策与控制”方面的杰出贡献而当选。

【同济智慧助力“金凤凰”北京新机场展翅高飞】9月25日,备受瞩目的“金凤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建成通航。大兴机场是党中央、国务院决策的重大项目,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标志性工程,是国家发展一个新的动力源。同济人充分发挥在规划、设计、管理、施工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在机场建设中建功立业,助力北京新机场这只“金凤凰”展翅高飞。

【同济大学服务新中国建设70年主题展揭幕】9月26日,“‘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同济大学服务新中国建设70年主题展”在同济大学衷和楼大厅揭幕。展览全面回顾、集中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同济大学为国家重大战略、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同济创历史最好成绩】10月12日-15日,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浙江大学举行。最终同济大学共获得全国总决赛2金2银,获得金奖总数并列全国第五、上海市第一,取得历届最好成绩。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创客秀展示环节亲自视察了我校两个项目团队。

【浦东新区人民政府与同济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携手抢占人工智能制高点】10月25日,浦东新区人民政府与同济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区校双方将在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决策咨询、干部交流与人才配套等方面深化合作,携手抢占人工智能制高点,助力浦东新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区。

【首届同济大学校友产业博览会开幕,助推人工智能产学研融合】11月1日,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首届同济大学校友产业博览会在衷和楼开幕,70家以人工智能为特色的校友企业齐聚母校,展示各自企业的最新探索与创新实践。

【再捧“优胜杯”,同济学子6项作品全国“挑战杯”决赛获奖】在11月12日落幕的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上,我校再捧“优胜杯”,共有6项学子科技创新作品获奖,其中获一、二、三等奖各2项。本届“挑战杯”共有来自全国1573所高校的近300万大学生参加。

【刘中民教授获2019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1月18日下午,何梁何利基金2019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出席大会并讲话,并向获奖者逐一颁奖。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获2019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医学药学奖)”。

【同济大学吕西林、徐祖信两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选名单正式揭晓,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吕西林、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徐祖信两位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讲座教授斯潘诺斯(Pol D. Spanos)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同济大学校友赵阳升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军、张喜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光明日报》整版聚焦同济主题教育】11月26日,《光明日报》“红船初心”特刊整版报道同济大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的探索、实践和思考,其中,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发表题为《在主题教育中锻造熔炼、走向未来》的署名文章。

【同济大学国家干细胞转化资源库揭牌】12月6日上午,在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第十一次全体会议上,上海市市长应勇、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上海市副市长吴清与同济大学校长陈杰共同为依托同济大学建设国家干细胞转化资源库揭牌。

【同济大学与松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2月17日,松江区人民政府与同济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建立紧密型、全方位的合作机制,共同推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人工智能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