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全面涵育和践行新时代校园文化

发布者:校长办公室发布时间:2022-10-17浏览次数:1186

近年来,同济大学全面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践行以“同济天下、崇尚科学、创新引领、追求卓越”为特质的新时代同济文化,文化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文明创建氛围浓厚,文明之花绽放校园,学校软实力显著增强,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加强价值引领,激发师生使命担当。学校坚持师德引领和学风建设,“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成为代代同济人的使命追求。充分发挥“大先生”的示范作用,弘扬向上学风,董鉴泓、孙钧、汪品先、姚祖康等一批堪称为学为事为人示范“大先生”的传奇经历与人生感悟广为传播,激励师生奋发有为。立足红色校史深耕同济文化,学校先后创作校园精品剧目《国之英豪》《同舟共济》《铸诗成剑》《志丹志丹》,其中《国之英豪》入选中国科协“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同济英烈”研究与宣传系列成果入选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特色展示项目。鼓励各学院全面梳理学院发展历史,凝练形成凸显同济特色的学院文化精神,如土木工程学院提出“兼容并蓄、求实创新”的土木精神,人文学院弘扬“人文化成、同济天下”的人文精神……各个学科之间积极探索学科交叉文化建设,同济精神被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优化文化环境,提升校园景观品味。学校着力营造隽秀雅致的文化环境,提升文化环境育人实效,荣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打造文化地标,学校“闻学堂”“文榷堂”先后启用并升级,为优秀文化宣传教育提供平台。举办传统文化集会活动,鼓励师生学习茶艺、笛艺、书画、古琴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校区文化建设品质提升专项工程,促进学校文化特质、学科文化特点、校区文化特性交织融合,“同济荣誉堂”、“中国智慧”艺术长廊、中国画教师研修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相继落成。深入学院专业营造人文氛围,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等相继建成院史馆,汽车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等建成展厅展廊,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深海科学馆、深海探索馆、深海体验馆深受中小学生欢迎。

创新传播途径,构建融媒传播生态。学校打造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文化传播体系,巩固融媒体主流舆论阵地。学校入驻微博、B站、央视频等18个媒体平台,官方微信号在高校公众号中位列前茅,入选教育部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学校积极打造同济印记网络文化作品,“人民城市”“乡村振兴”“大先生”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微视频广受欢迎,网络文化育人硕果累累。学生作品《女娲补天》《红色拥抱》获评国家广电总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画短片扶持项目”。加强媒体平台联动,构建融媒传播生态,“星空讲堂”校友终身学习平台开启“三全育人”新篇章,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同路人”系列学术论坛举办近500期……学校和各基层单位已经形成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文化传播新格局。

提升社会影响,共享文化建设成效。学校十分注重对于先进科教文化的共享传播,立足校园,辐射社会,唱响立德树人时代强音。学校将镜头对准师生,深入挖掘在教书育人、科研攻坚、服务社会等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越来越多带有同济印记、彰显师生风采的作品被全网转载。面向社会需求,创新表达方式,推动同济故事破圈传播,校园版歌剧《江姐》在全国巡演十余场并受邀赴教育部汇报演出;同济大学携手上海昆剧团共同打造全国首部学生版《长生殿》,13所高校28位学生联袂献演;《从军志愿书》片段获评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展演一等奖……

文化之于大学,如精神、品格之于人类。同济人将赓续红色血脉,以创新的精神、开放的姿态、务实的行动践行新时代同济文化,继续打造以学术与育人为第一价值追求的文化家园,朝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迈出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