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构建高水平国际化办学新格局

发布者:校长办公室发布时间:2022-10-20浏览次数:358

近年来,同济大学坚持高水平开放合作,将国际化作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融入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的深度与广度。面对疫情挑战,学校迎难而上、顺势而为,持续探索新型交往合作模式,逐渐走出一条国际合作的创新之路,学校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化办学水平持续提升。

聚焦重点、融入全球,“朋友圈”持续扩容。学校实施“聚焦重点、做强主场、布局全球”的国际化战略,厚植国际合作沃土,继续深化对德合作特色,拓展国际合作全球布局。依托学校一系列国际合作平台和专业学院,形成了有重点、有聚焦的国际合作格局,合作网络持续拓展,“朋友圈”不断扩大。20225月,学校推出对德合作2.0战略,获得德国50余所高校的积极响应。学校成立我国首个中德博士生院,获批建设中德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围绕中德共同关切的智能科技、绿色发展领域,探索科教融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文交流为一体的对德合作生态系统。学校被德国学术交流中心誉为是德国通往中国的桥梁。同济大学对德合作已成为中国与欧洲国家开展教育、科技与文化交流合作的样板。加强与联合国机构的合作,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签署新一轮合作备忘录,继续深耕可持续发展领域,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同济力量。与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签署新一轮谅解备忘录,继续联合培养国际知识产权人才。学校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入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担任“联合国青年教育联盟”联合主席单位、“中欧工程教育联盟”中方秘书处单位。

中外联手、科教融合,合作行稳致远。学校深耕高水平国际人才合作交流,打造一支外籍高层次专家队伍,探索将国际引智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加快推进高质量教育和科技创新。在同济事业蓬勃发展的感召下,一批外籍专家加盟同济,中外科学家强强联手,为推进科教融合发展注入新活力。以意大利著名设计师西比克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外籍专家们的加入,有力推动了同济设计等相关学科驶上快车道;同济的国际大洋钻探、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大科学工程项目中,凝聚着国际深海学界的支持与协作;土木工程学院与美国、日本、意大利研究机构联合建设地震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联合开展重大抗震科学问题研究;奥地利科学家赫伯特·芒教授持续推动中奥科技合作,深化两国学术往来;德国顶尖人工智能专家赫尔佐格教授,来到同济大学工作近8年,倾力投身于人工智能与城市规划交叉学科的创新建设……五年来,学校国际科研合作卓有成效,共承担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近300项。学校注重中外联合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实现师资国际化。同济一批知名学者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日益活跃在国际学界,当选国外外籍院士,或获国际重要学术荣誉或奖项。

培养使者、探索路径,架起民心相通之桥。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学校国际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创办多元、立体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理论与话语体系为导向,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卓越的语言文化国际传播复合型专业人才,为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事业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和人才支撑。学校开展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不断探索创新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有效路径,创建了具有同济特色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理论体系。打造“一带一路”“中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课程体系,精准培养一带一路建设人才,持续加强一带一路对策研究,为实现政策沟通献计献策,构建了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和对策研究的同济模式。优秀人才队伍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关键支撑,学校着力培养新时代国际传播优良师资,以及“知华、友华”的中华文化国际使者。成立留学生行走看中国故事班,开办“2022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专题研讨班,为培养懂传播、会传播、能传播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不断发力。精心设计“感知中国”活动,用好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当代文化等育人资源,面向留学生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202110月,熊猫叨叨国际学生讲中国故事团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奖,同学们将自己在中国学习生活的亲身经历拍成视频,向世界展示自己眼中的中国。

面向未来,同济大学将着力推动以“国际办学有品质、国际平台有特色、国际师生有规模、国际科研有影响、国际组织有任职、国际会议有声音、国际期刊有文章、国际奖励有名次”为主要目标的国际教育与学术影响力提升工作, 形成新时代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对外开放格局,全面支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