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学校概况

发布者:校长办公室发布时间:2021-04-30浏览次数:668

【概况】2020年,同济大学设有29个专业学院,9家附属医院,6所附属中小学。有四平路、嘉定、沪西和沪北等4个主要校区,占地面积2.55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183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451万余册。

学校有全日制本科生18510人,硕士研究生11038人,博士研究生6514人。另有国际学生2225人。拥有专任教师2785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107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3人(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6人(含双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及美国、德国、瑞典等国科学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21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36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7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6人,“青年长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四类优秀青年人才150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9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2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学校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门类。现有本科招生专业8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3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流动站30个。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其他国家级研究平台以及70个省部级研究平台。

2020年,同济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校办学基本规律,按照同济大学第十一次党代会制定的发展方略和建设目标,深度谋划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学校综合改革和内涵式发展,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改革发展,学校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完成全国首批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各项建设任务,学校党委、1个学院党委、2个党支部顺利通过首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验收。学校荣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制定并实施《同济大学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2020年行动计划》。完善管理体系与组织机构,推进校学术委员会和校务委员会换届。举办全校中层干部综合治理能力提升专题研讨班。制定制度体系建设三年工作计划,基本形成学校制度体系总体框架,组织开展依法治校标准(示范)学院建设。制定《同济大学加强和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实施细则》,开展机关满意度评价和作风建设专项调研。制作《作风建设警示案例》,召开“推进作风建设部门联席会议”。对12个学院党委开展常规巡察,对机关党委以及32个职能部门开展“作风建设”专项巡察。

全年社会媒体正面报道学校12万余条次。《李同保院士专访——以国家建设为己任》获评教育部“2020年教师风采短视频”优胜作品。创作校园文化艺术精品,启动话剧《铸诗成剑》,上演大师剧《国之英豪》等。编撰《榜样——同济大学劳动模范风采录》。创新开展校友服务工作,推出“同济校友终身学习平台”。2020年云龙如期实现脱贫摘帽,人民网专题报道《写在滇西大地上的脱贫攻坚“高校样本”》并被全网转发。

全面实现首轮“双一流”建设目标,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迈进。35个学科上榜2020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19个学科上榜2020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18个学科上榜2020年US 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在QS和US News等主流排行榜排名稳步提升。

设置学科交叉专项基金,组建交叉学科委员会,构建“人员流动不调动、成果归属原单位、附加绩效再奖励”的评价体系,鼓励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团队。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交叉与赋能优势,解决重大前沿科学难题,如智能城市规划实现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应用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等城市的总体城市设计和城市体检。

开展金融、汉语国际教育等九个专业学位类别的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工作。增列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交叉学科博士点、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学位点,调整心理学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

将沪西校区整体用于发展医学学科,计划于2021年9月完成整体搬迁。附属口腔医院属地化管理体制调整列入《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深化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2020年重点工作》,已获教育部批准,正在与上海市对接推进。上海市皮肤病医院成为同济大学附属医院。

新生院建设成效明显,2019级学生第一学期平均绩点超过同期2018级学生,“五育”培养方案取得90分以上的学生超80%。2020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97.5%。构建同济特色“金专”“金课”培养体系,2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4门课程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录取博士生1918名。2020年博士研究生发表影响因子3.0以上SCI论文人均1.2篇。

完善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和大类管理联动及“2+1+X”的同济特色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新体系。学校成为首批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高校,2020年度共招收“强基计划”学生119人,持续推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在新生院设立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第九个学堂——国豪学堂,积极申报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基地和同济大学自主智能未来技术学院。构筑学科、专业和课程三大责任岗位制度,上线本研一体化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树立“全面生源质量观”,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向基础教育延伸。

全面提升“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打造课程思政在线“金课”。2020级本科新生提交入党申请书比例超过66%。纵深建设驻楼导师工作站,精准帮扶5295名助学成才服务对象,面向海内外开通心理援助热线。创新校园体育参与路径与组织模式,学生体能测试优秀率为90.6%。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民族风采嘉年华”特色活动被中央和民宗媒体平台报道6次。

学校连续两年入选上海市大学生文创实践基地。在2020年知行杯、全国三下乡等赛事中斩获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奖项,被央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设立“垃圾分类”和“节约粮食”劳动实践岗位,引导学生参加劳动实践。通过参加高水平赛事开拓双创实践平台,学生在2020iGEM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中斩获两道金牌,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一金三银两铜,在“互联网+”红旅赛道首次获得全国银奖。建设“共生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完成“三全育人、本研贯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2.0”项目研究工作,并在全国高校质量保障机构联盟大会上作经验介绍。

2020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81项,比2019年增长12.4%;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项,较2019年增长25%;学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主持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奖6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奖31项。以第一单位发表Nature、Science等顶级期刊及其子刊论文15篇。

召开科研工作大会,讨论《关于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质量的若干意见》,系统修、制订科研政策,表彰科研先进工作者。

获批2个基金委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实现零的突破。获批建设“磁浮技术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科研基地开工建设;人工智能上海市级科技重大专项获批,专用人才计划实现“零”的突破。培育深海科学研究中心、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校国际期刊《Underground Space》被SCI-E数据库收录。

为嫦娥五号月球着陆避障、时速600千米高速磁浮列车提供重要科技支撑。在新冠mRNA疫苗研发、干细胞辅助治疗、智能识别系统等方面为科技抗“疫”做出积极贡献。统筹发展与安全工作,专项立项额首破2亿元,专用重大重点项目获批四项。实施专利成果转化53件,较2019年增长35%。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2020年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总产值近500亿元。

获得10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暨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创历史新高。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2项,获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12项、上海市哲社项目17项。决策咨询报告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数量增长167%,同济大学城市发展与管理研究基地成为上海市重点智库。

专任教师博士学历比例达81.3%,海外博士占比25.7%。高层次人才总量409人次,占比14.7%。5人获批2019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8人进入2020年度公示名单;获批杰青4项、卓青1项、优青9项;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在站博士后人数达到713名,其中外籍博士后36名。

制定《同济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师思想引领工作实施意见》,启动新一轮师德师风全员培训。大力弘扬师德风尚,姚启明获评全国劳动模范,吕西林荣获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杨正宏荣获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童小华荣获“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张桁嘉获评2020年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

突出立德树人成效和学术贡献,初步形成具有同济特色的长聘制教职评聘体系和现有体系双通道晋升制度。截至2020年底,长聘教授队伍规模达197人。

召开外事工作会议,深化“八有”内涵,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的全球布局,教学科研、师生结构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设立“同济大学-中国银行全球菁英奖学金”,重点资助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秀国际学生来校深造。巩固对德合作优势特色,加强与美日等科技强国的合作,夯实与37个国际战略伙伴高校的全方位深度合作。加强外事工作管理服务队伍建设,优化国际合作平台,深化中德学院转型,推进中意学院改革。主动对接“一带一路”主场外交,新签、续签校际协议32份、院际协议31份,港澳台工作高质量推进,2020年录取国际学生1684人。

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聘任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前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博士为名誉院长。“节能与环保汽车创新引智基地”入选111计划2.0项目,外专项目执行率超过85%。

2020年在建基建项目10项,完成基建总投资28817万元。嘉定校区工程教育及科创中心竣工,嘉定校区学生活动中心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完成二期灯光改造工程,完成沪西校区整体改造一期工程。高标准自主建设校园网络基础设施,计划总投入约1.8亿元,至2020年底已累计投入8000万,师生网络办公环境进一步优化。经过2019年、2020年两期建设,共建成智慧教室173间,初步形成“三楼一中心+”的智慧教学物理空间格局,总投资1.28亿元。集成推进“平安校园综合管理系统”平台建设,逐步实现保安人员及大型车辆在校园巡逻、通行的轨迹实时跟踪。

综合服务大厅跨校区大厅业务进一步延伸,年内业务办理总量108633人次。实质新组建同济嘉定基础教育集团,附属嘉定幼儿园顺利开办。继续增加教职工体检项目和提高教职工住院医疗保障。

 

重要事件与活动

【6项成果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奖】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我校6项成果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

【医学与生命科学科研成果相继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戈宝学教授研究团队,联合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饶子和院士研究团队又有新发现:结核菌中有一种分泌出的蛋白非常“聪明”,它能利用人体的蛋白分子攻击其自身的免疫功能,从而产生毒力,导致结核病的发生。116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这一重要医学研究成果。

1月17日,高亚威教授联合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何川、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韩大力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N6-methyladenosine of chromosome-associated regulatory RNA regulates chromatin state and transcription”(《染色体相关RNA上的m6A 修饰参与染色质状态与转录活性的调控》),在线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该研究首次揭示了RNA的m6A修饰调控染色质状态和转录活性的重要机制,刷新了对m6A功能的认识。

【海洋学院教授合作研究完成的科研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312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我校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李江涛与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合作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Recycling and metabolic flexibility dictate life in the lower oceanic crust”(《有机质的循环利用和新陈代谢的灵活性决定着下洋壳中的生命》)。该研究揭示了海洋下洋壳岩石中存在的深部生命圈及其生存策略。

【同济大学位列世界大学影响力排名全球榜单第13位、亚洲榜单首位】422日,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第二届世界大学影响力排名,展现了全球大学为实现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同济大学位列全球榜单第13位、亚洲榜单首位。十余年来,同济大学带头推动全球高校不断迈向‘深绿’,形成并推广做法、经验和成果,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贡献同济力量。

【嘉定区人民政府和同济大学合作共建“同济大学嘉定基础教育集团”】426日,嘉定区人民政府和同济大学合作办学签约仪式在嘉定区综合办公大楼举行。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嘉定区副区长王浩代表双方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并为同济大学附属嘉定幼儿园揭牌。

7月6日,同济大学党委与嘉定区委中心组联组学习会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举行,区校双方围绕“贯彻市委全会精神,深化校地合作,做优城市核心功能,建设人民城市”主题,展开深入学习研讨。同时,区校双方签约共同建设“嘉定同济大学科技园”,合作共建“同济大学嘉定基础教育集团”。

【同济大学3位学者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530日是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颁奖大会在京举办。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吴志强院士、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蒋昌俊教授、附属东方医院王韬教授等3位学者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线上成功试跑】621日,由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承担、同济大学参与研制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磁浮试验线上成功试跑。这标志着我国高速磁浮研发取得重要新突破。同济大学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国内相关单位紧密合作,坚持二十年自主创新,为高速磁浮系统研发及工程化研究奠定基础。

【同济大学与贵州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824日,同济大学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在贵阳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同济大学贵州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同济大学贵州山地建筑设计和城镇化促进中心、同济大学科技成果贵州转化中心、同济大学贵州实习实践基地“三中心一基地”,在战略决策咨询、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交通运输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

【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首届学术委员会会议举行】828日,依托同济大学建设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专家咨询会暨学术委员会会议举行。中心首届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的27位著名专家组成,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外国院士26名。当天还举行了科学中心建设项目线上开工仪式。

【同济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成功入选2020年全球百佳技术转移案例”】在98日举行的2020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技术贸易论坛上,同济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成功入选2020年全球百佳技术转移案例”。

【同济大学“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专家评议会举行】918日, 同济大学“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专家评议会举行。与会专家认为,同济大学“双一流”建设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明确,发展布局合理,组织实施有力,建设成效显著,标志性成果突出,高质量地完成了建设任务,全面实现了建设目标。

【郭重庆荣获第七届管理科学奖特殊贡献崇敬奖】927日,2020中国管理科学大会暨第七届管理科学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会上,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原主任郭重庆荣获第七届管理科学奖特殊贡献崇敬奖。

【同济大学与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举行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和联合成果发布会】927日,同济大学与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举行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并联合发布7项人工智能研究成果,涉及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全域精细感知技术、高实时一屏集控数字孪生管理系统、城市运行重大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体系框架等,为防疫、应急、设施运维等城市运行领域再添助力。

【朱伟林教授被石油技术展览会授予特别贡献奖】10月,OTC(石油技术展览会Offshore Technology Conference)官方网站正式对外宣布,同济大学朱伟林教授被授予特别贡献奖,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这一殊荣,该奖项系全球石油工业界最为重要的奖项之一。

【高校“城乡规划扶贫联盟”成立暨2020年工作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召开】1020日,高校“城乡规划扶贫联盟”成立暨2020年工作研讨会在我校召开。由同济大学牵头组建的高校“城乡规划扶贫联盟”,是依托高校城乡规划学科相关人才、资源优势,推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的组团式扶贫协作组织,是在教育部指导下首批8个高校 “扶贫联盟”之一。同日,《云腾龙跃,山乡巨变——同济大学定点扶贫工作巡礼(2012-2020)》展览在衷和楼开幕。

【同济大学和中国银行共同设立“同济大学中国银行全球菁英奖学金”】为进一步加强银校实质性合作,同济大学和中国银行共同冠名的“同济大学中国银行全球菁英奖学金”揭牌仪式11月在上海中国银行大厦举行。该奖学金重点鼓励和资助来自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优秀国际学生来同济大学学习深造,加强与国际上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交流,共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国际菁英人才。

【同济大学入选第二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在1112日至13日举行的2020年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工作推进会上,同济大学入选第二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入选名单。

【同济大学获评“全国文明校园”】1120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同济大学获评“全国文明校园”;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附属杨浦医院和附属普陀人民医院(筹)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附属东方医院副院长雷撼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同济大学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研究团队为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月面软着陆贡献力量】1212311分左右,嫦娥五号探测器的着陆器、上升器组合体成功实现在月面预定区域软着陆,我校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研究团队自主研究的技术方法,为嫦娥五号激光三维成像系统在极短成像时间条件下实现量测级探测精度提供了重要支撑,以高可信度探测出威胁安全软着陆的月石月坑障碍。

【同济大学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121日,同济大学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持续深化在战略决策咨询、重大产学研平台建设、重大科技项目协同攻关、教育和干部人才交流等领域的合作,共同助推四川高质量发展和同济大学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同日,《寻根铸魂 同舟济世——纪念同济大学迁校李庄八十周年专题展(19402020)》在四平路校区衷和楼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