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化校属企业体制改革,强化校属企业的科技属性、教育属性,推动学科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有机衔接,支撑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探索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发展新模式。
发挥校属企业实践育人功能,打造人才培养共同体。构建学科链对接产业链的产教融合新机制,探索产教融合深度培养创新模式。发挥校属企业的实践优势,持续有组织推动产教融合。将校属企业划分为学科发展类、学科服务类、大学科技园类企业,从考核评价端做深、做实校属企业的育人功能。坚持引导校属企业融入学校育人体系,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申报、产教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本科毕业设计指导等方面形成强大支撑力。“十四五”以来,组织校属企业接纳学生实习实训1500余人,联合培养研究生100余人。8家校属企业参与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2家校属企业成为同济大学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基地,3家校属企业入选上海市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试点。学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协力开展2022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建筑设计教学探索》,已共同完成两届共251名建筑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设计教学活动。联合校属企业积极布局建设人工智能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等,发挥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基地效能,深入推动卓越工程师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发挥校属企业科研服务功能,打造科技创新联合体。围绕学科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瞄准行业产业现代化建设需求,学校联合校属企业共建产学研用平台,积极推进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未来产业创新中心、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专家工作室等科研合作机构,联合开展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十四五”以来,学校仅通过校属企业建设产学研用平台130余个,联合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0余项,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00余项。以校属企业为平台,汇聚师生科研力量,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承担数百项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深度参与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区建设,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积极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全力支持黄河流域大保护、长江大保护、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服务雄安新区建设为例,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完成雄安新区20多项城市设计、风貌、控规以及专项的编制;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承担各类项目设计总面积近500万平方米;上海同济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参与涵盖前期决策咨询、造价、招标、工程管理、设计咨询等在内的全过程咨询服务,等等。
发挥校属企业创新创业功能,打造成果转化生态圈。扶持大学生创业,是学校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有效途径。学校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联合建立“创新启蒙-创业教育-创业资助-创业关怀-创业加速”全周期创业服务体系,全面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业修炼》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学校以校属企业为载体,建立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形成“教师创新、学生创业、园区孵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孵化模式。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服务机制,为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提供专家评审、创业规划设计、创业融资、企业孵化、财务咨询、法律咨询等系列服务。同济创业基金累计资助314家大学生团队成功完成创业。学校积极推进探索成果转化新模式,打造成果转化概念验证平台,2023年获得教育部专项支持,围绕校内成果通过资金支持开展评价评估、商业化前景探索、成果成熟度提升以及产品化场景验证,以助推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学校推动校属企业技术转移团队与创新创业学院、各专业学院联合开展成果转化实训项目,拓展技术转移领域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填补关键领域科技创新链的相关人才缺口,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双向供给,探索构建共生型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养合作平台,打造环同济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圈。以校属企业和大学生创业企业为核心,吸引与学校学科紧密相关的高新技术企业集聚成群,探索“学科+产业”的创新模式,构建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加快集聚人才、技术、资金、数据等创新要素,协同政府和企业不断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引领未来产业变革,努力建设杨浦和嘉定两个千亿级“环同济知识经济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