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秉持开放办学的优良传统,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极大地促进了留学生教育水平的提升,提高了国际化办学的能力与水平,。2009年,虽然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同济大学的外国留学生仍呈现“质、量齐升”的喜人成绩。各类留学生总数3165人,来自146个国家和地区,分布面广,来源均匀。其中学历(学位)生1343人,占在校生数的42.43%;奖学金生450人,占14.21%;校际交流学生517人,占16.33%;欧美发达国家留学生1338人,占42.27%。近10年来,德国总统和总理、法国总统、意大利总理、奥地利总统等多位欧洲政要先后来访,对我校的国际化办学和留学生教育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同济大学留学生工作的成绩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取得的。我们认识到,留学生工作不是单一的工作,而是与学校国际化战略紧密结合、与学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核心工作紧密结合的。我校留学生工作的宗旨是:平台学院为依托,英文课程为支持,趋同管理为导向,预科教学为契机,授双学位为特色,培养改革为动力。通过留学生培养的质、量提升,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通过与世界知名大学的双向培养,促进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通过留学生的辐射作用,让我校整体的教学和科研更好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一、建立德、法、意4个平台学院和联合国2个合作平台机构,提高学校的国际化办学能力,为留学生教育发展建立良好学科基础
自1998年起,我校发扬和光大对德交流的特色和传统,以面向欧洲国家为主轴,先后建立了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中意学院4个平台学院,涵盖土木建筑、机械电子、环境、经济管理等领域20多个专业,逐渐形成富有同济特色的中德、中法、中意3个国际合作平台,69个国际联合培养项目总计培养4000余名中外学历生。4个平台学院的合作伙伴,分别是德意志学术中心(DAAD)牵头的德国4所知名工科大学、德国教研部组织的21所工程技术大学、法国巴黎高科12所精英学校和意大利3所著名大学;学院的组织运行方式各有特色,有的由国外政府支持与著名企业资助设立教席独立运行,有的由中外高校共建、校内平台学院与专业学院协作管理;平台学院对内协调整合资源,对外成为面向不同语区国家统一的展示窗口,开展全方位的国际合作。
以环境和遗产研究保护两大优势专业为依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简称IESD)”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的建立,旨在密切与联合国组织的联系,立足亚太、面向世界,构建高端的国际平台,开展高端专业培训、人才培养和合作研究。在IESD理事会中,担任理事的有: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阿奇姆·施泰纳(Achim Steiner)、科技部部长万钢、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吴启迪和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主任汪光焘等。截止2009年,IESD短期研修班招收国际学员近300人,分别来自30个亚太国家、17个非洲国家和20个小岛屿国家;全英文授课的硕士与博士学位项目自2006年以来招收国际学生44名,接收国外交流生19名。同时,联合国机构学院也赢得了近300万美元的外部资源。
通过不断的积累,学校巩固壮大优势学科的实力,积极发展了部分新兴学科(如经济管理),为留学生教育创造了全新的格局,吸引力和竞争力大大提高。目前,绝大多数留学生就读于理工科、经济管理和医学等专业。
二、实施英语课程建设,开展“4+M”和双学位“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完善留学生教育内涵建设
为了吸引更多来自国外知名院校、高水平大学的欧美发达国家留学生来我校学习,促进双向交流,为双学位培养奠定良好基础,我校于2008年起正式启动英语课程平台建设。学校投入人民币400万元用于英语课程建设,600万元用于培训双语师资与学科带头人。目前学校已完成总计160门英语课程的建设,其中包括:5个硕士课程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城市设计、企业管理、软件工程、结构工程),4个本科专业课程包(经济管理、软件工程、信息技术、机械制造和自动化),8门英语讲授“通识类”系列课程(中国历史文化、中国社会经济、中国城乡建设与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中国城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跨文化交际概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初级汉语、中级汉语,面向全体留学生开放。
2009年,我校正式与德、法、意、美、日等5个国家的知名高校合作,开展以“4+M”的新型学制和中外双学位为主要模式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争取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大批具有国际眼光、具有国际竞争力并拥有国际认可的中外双学位的卓越工程师。合作伙伴高校的核心确定为德国工科大学9校联盟(TU9),法国巴黎高科12校联盟,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都灵理工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美国一流工程院校,日本7+1大学(7所帝国大学和东京工业大学)。目前,同济大学每年培养本科双学位学生375人、硕士双学位学生115人。在未来3至5年内,同济大学每年预计将有超过670名中外学生(其中外国留学生180余名)可同时获得同济大学硕士学位和欧美知名大学同等层次的毕业证书。
三、成立“同济大学外国留学生新生院”,把握设立“教育部外国留学生预科部”机遇,促进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近年来,我校留学生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管理模式逐步创新,设立了“外国留学生教育与管理指导委员会”,成立了“同济大学外国留学生新生院”,逐步实现外国留学生教学管理“趋同化”,积极探索留学生日常管理“一体化”,并在条件较好的5个学院开展试点。“外国留学生新生院”根据留学生的特殊情况,对留学生本科学历教育阶段的培养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采用“1+N”的培养模式,让外国留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有一段过渡期,即所有进入专业学习的留学生,第一年除专业课程进入相关专业学院学习外,其它基础必修课集中在外国留学生新生院学习。通过一年时间的集中学习,进一步提高留学生运用汉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和专业汉语水平,提高留学生的数理等基础知识的水平,加快留学生对我校教学方式的适应速度。
作为全国六所之一、上海市的唯一,“教育部外国留学生同济大学预科部”于2009年8月正式挂牌成立,首批155名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预科生已于当年9月正式入学。我校为此进行了大量的硬件和软件建设,预科部大楼改造一新,留学生宿舍全部装修改造,预科部师资配备齐全,教学方案全面更新。来自不同国家与民族的预科留学生成为构建国际化校园氛围与跨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了有益于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环境。预科部的设立进一步增强了各部门、各学院国际化意识,积极促进与推动了我校的留学生教育工作。2010年,我校预科部招生数预计将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