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专家赴同济大学调研,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获得阶段性成果(2011年第5期)

发布者:校长办公室发布时间:2011-06-24浏览次数:220

6月14日下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专家一行14人在同济大学开展调研。调研的主要目的旨在了解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创新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推进情况及下一步工作安排等。

本次调研由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组副组长、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延保带队,成员包括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和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邮电部原副部长朱高峰及东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国高教学会等单位的人员。 在调研会上,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家伦介绍了学校整体发展情况和学校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的进展情况。陈以一副校长向专家组汇报了“创新人才培养综合改革”项目的主要任务、进展情况、保障措施、工作打算和政策支持等。会后,专家组还分别与来自各学院的40多位教师代表及学生代表进行了座谈,并实地考察了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专家组对“创新人才培养综合改革”项目的进展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学校的改革集聚了全校的力量,不仅仅关注教学工作本身,还从人事人才、产学研、国际合作等多方位进行配套和支撑,而且与“质量工程”进行了充分的衔接,有效确保了教育体制改革项目的顺利推进和改革成果的持续性。

同济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和“形成双学位培养规模,提高联合培养人才质量和水平”2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于2010年12月通过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评审,并正式启动。为更好促进这两项国家教改试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了“同济大学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领导小组”和“同济大学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专家组”,加强改革试点项目的领导和组织保障。为保证改革试点项目的扎实推进,还设立了教学改革与发展办公室,作为推进教学改革的常设机构,并在此基础上设立“同济大学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协调工作组”,具体协调、落实、督促改革试点项目的实施。

同济大学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各项改革措施,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新进展。学校以“4+M+3” 模式为基础框架,调整和改革本、硕、博培养方案,实现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阶段的有效衔接。建成8个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已有17个专业参与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启动3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与89家企业组成校企人才培养联盟,建立联合课程62门,校外兼职教师163人。在已获教育部批准的2个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基础上,通过“985”三期建设再支持5个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结合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推进医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积极参与国家大力推进的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

——国际化办学获新突破。国际化合作的“3×600”(欧美等国的双学位、学分互认、海外短期交流学生每年600人)和“3×300” (港澳台的双学位、学分互认、海外短期交流学生每年300人)计划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7个国际化合作办学平台,签订69个双学位项目,2010年双学位学生人数达540人;“模块化”引智计划形成规模,已引进160名高水平教师。

——招生改革不断深化。进一步深化多元化自主招生选择录取机制,实现自主招生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2010年首次在上海开展中学校长实名直荐,2011年首次实现“卓越联盟”9校联考;与107所中学建立了联盟关系;实施优秀学生暑期资助计划;在“卓越联盟”高校进行校际研究生推免互推;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工作取得实质进展;资助直博生进行科研训练前置计划。

——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改革全面铺开。已在20门基础课程,50门专业核心课程,200门英文课程(双语课程)中实施改革,进一步提高课程教质量,通过设计性、综合性、创新项目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格养成。新生“一年级工程”获得良好的反馈,《同济大学新生入学导读》和《同济大学研究生学习生活指南》成为新生的良师益友,在10个学院开设新生讨论课程,今年9月全面铺开。

——专业调整与管理积极推进。学校参加了国家第四轮专业目录调整方案制定工作,同时组织专家对全校本科专业进行评估,深入了解各专业办学情况。按照学校定位、办学质量、招生、就业等综合性指标对83个本科专业进行了整合改造,优化了专业结构。目前招生专业数为74个,分布在8个学科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