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大力构筑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 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2012年第7期))

发布者:校长办公室发布时间:2012-06-14浏览次数:233

知识学习的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随着脑科学越来越紧密地与教育相结合,科学教育和科学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已经引起了社会关注,并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实践。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不仅给予学生感性认知,更使知识在重新构建的过程中得到强化、固化和系统化,使课堂和书本的学习所得转化为学生可以自我驾驭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实践探究推动了知识的交叉、拓展,是创新的土壤和源泉。这就是为何“从做中学”的理论从西方引入即后被我国的中小学、大学所广泛采纳,为何我国古代“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至今极具现实意义和价值的原因所在。

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同济大学大力倡导实践创新育人,打破满堂灌的旧式教学方式,提倡自主式、体验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破除为就业而实习实践的旧理念,在实践中为学生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大力构筑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实验室是课程体系内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启发创新思维的第一场所。学校投入大量资金新建和完善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创造优良的实验条件,确保列入本科生培养计划和实验教学大纲的实验课程开出率达到100%,而且建设对象从理、工、医科,向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艺术、设计等学科进行了全覆盖。

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引领,打造一批水平高、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实验室。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上海市级6个、校级11个。

开放性实验室以共建共享、扩大内涵为建设目标,积极开发出探究性、启发性,并适合于跨学科专业学习的实验项目,已成为学校当前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方面。

同济大学以“本科生三进”(进课题、进团队、进实验室)和“高中合作三进”(中学生进大学、实验室进中学、教授进中学)为抓手,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前端开始,吸引学生进入实验室,提高科研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启发创新思维。

学校加强实验室管理和教辅队伍建设。建立了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明确各级部门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实验教学业绩点核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向长期从事一线实验室教学工作的人员倾斜,保障稳定的实验室教学队伍。鼓励教学人员参与实验室管理改革,并将相关工作纳入业绩点核算范畴,推进民主管理。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空间。2007年,学校入选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首批10所试点高校,这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实施的、直接面向本科生的创新训练项目。

学校以“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为宗旨,构建了由国家、上海市、学校、院系组成的四级创新训练计划体系,逐步推出了1:1配套经费支持、实验室全开放、保研资格等多项配套政策,并在2010级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2个创新实践学分的要求。学校还于2007年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大学生创新俱乐部,依托创新实践基地,以纯学生组织的形式完成了项目的选题策划、校内申报、立项答辩、组织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实现了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主实施。目前,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累计已达381项,上海市级项目480项,校级项目1732项,已覆盖全校70%的本科生。

学科竞赛是开放交叉的大平台,是团队合作的操练场。大学生学科竞赛不仅紧密联系专业知识,而且促进了跨领域、跨专业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直接反映。2011年同济大学本科生参加各类竞赛71项,获得国家级二等奖以上296人次,省部级一等奖98人次,其他奖项124人次。获奖等级、人数均呈逐年上升态势。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上,学校有2个项目入选“10个我最喜爱的大学生创新项目”,1篇论文入选“10篇最优秀论文”。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品牌项目“建造节”已经声名远播,不仅吸引了本学院的学生,校内其他学院、上海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都慕名派队参赛。

从2000起就开始举办的土木工程学院“结构赛”早已深入人心。在2012年美国ASCE(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中太平洋赛区的比赛中,由我校土木、环境、交通和材料等4个学院的19位学生组成的同济大学代表队获得了钢桥竞赛第三名、土力学竞赛第一名、论文竞赛第二名、交通竞赛第二名的可喜佳绩,而且总分超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成功夺冠,尽显同济学子风采。

数学系自2004年起每年举行面向全校本科生的数学建模竞赛。3位本科生共同完成的参赛论文喜获2012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

强化校企合作,实现学生、教师、企业的三赢。在校企人才培养合作中,学校推出联合课程、工程讲座、企业现场教学、联合课程设计、联合毕业设计等一系列实践教学内容,建立了联合课程71门,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近400人次。2011—2012年,同济大学分别与上海大众、上海建工集团、施奈德电气、上海城建集团合作共建校企实践基地,先后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在学生的实习实践同时开展工程类教师企业践习,以丰富教师的工程经验、更新知识体系。学校鼓励从企业、科研院所聘请兼职教师,并要求其加入校内课程教学团队,以实现优势互补。学校配套一系列人事政策,落实校内教师工作量计算,明确企业兼职教师教学津贴标准,并新增面向工程教育的“教学Ⅲ型”职称,形成校内教师与兼职教师的互通。

推进校企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同济大学卓越人才合作培养框架》明确了校企合作的目标、合作企业的遴选标准,并建立三级授牌管理体系,按照合作深度和职能划分为:第一层次“实习基地”;第二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或“产学研合作基地”;第三层次“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基地”。我校目前共签约成立260个“实习基地”和129个“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