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实行质保措施“同步设计、同步跟踪、同步反馈” (2012年第15期)

发布者:校长办公室发布时间:2012-10-30浏览次数:240

任何一项改革的过程都是螺旋式的上升,没有督导设计,改革容易不全面;没有监测,改革的成效难以显现;没有反馈,改革的成果得不到转化。同济大学从2010年起,共承担了3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学校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同步设计、同步跟踪、同步反馈”的质量保障措施,确保各项教育教学改革举措的贯彻落实、持续改进;确保改革试点获得成功、取得成效。

同步设计——围绕教育体制改革目标,同步设计教改质量保证措施,确保改革全方位受控、科学管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着力突破体制机制瓶颈,探索现代大学建设之路。同济大学围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目标,在人才培养的制度保证、资源保证、过程保证、机制保证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将“目标、规划、实施、监控、改进”等要求融入人才培养过程的每个环节。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将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人才培养过程的关键环节归纳为“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资源管理”、“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4个主要部分,并建立了“日常监督、定点监督、定期监督和公众监督4种监督制度。在本科教学层面设置91个质量要求、研究生教育层面设置139个质量要求;将本科教学质量保证工作明细为22个执行项目、26个监督项目和25个质量控制点,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工作明细为32个执行项目、42个监督项目和28个质量控制点;明确每个执行项目的质量要求、责任人和执行人(单位)、执行内容以及每个质量控制点的内容和监督负责人、监督单位。全校各级领导、各个职能部门和各个院系都有相应的质量保证职责,全体教职员工都是质保体系的一员,形成了校院两级全方位监控和循环闭合的校内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以此质量保证体系为基础,学校对教改同步设计了明确的质量要求和质量控制点,明确责任人、执行人、监督单位和监督内容。

同步跟踪——充分发挥客观数据对质量的监控作用,使各项改革举措可评估、可监测、可反馈,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学校以国家需要、社会满意、个人成才作为全方位评价原则,建立了“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与评价制度”,以数据的完整性、跟踪的持续性和调查的客观性进行“进校质量—培养质量—毕业质量—用人质量”多元信息收集、多阶段跟踪和多方评价,通过“长周期、多视角、可验证”的方式持续采集来自在校学生、教师、毕业生、用人单位、家长、校友乃至高中等各方面的反馈意见,以客观、全面、科学的数据为质保体系的评估、监测和反馈提供重要依据。2010年学校专设“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与评价制度的研究与建立”重点研究项目,并于2011年即开始了第一轮的调查工作,收集了来自用人单位、校友、本科和研究生的应届毕业生、校内和校外的研究生导师、在校学生等7类调查对象的5595份有效调查表,23万多个调查数据。2012年进行了第二轮调查工作,收集到7379份有效问卷、31万多个调查数据。

同步反馈——以持续性的评估考查为手段,实行同步双向反馈机制,确保各项教改举措的持续改进。我校按照“检查—反馈—建设—改进—检查”的运行机制,将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工作的重点放在质量的评价、反馈和改进上,通过持续性的过程评价和周期性的结果评价,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阶段性成果及时巩固和转化,使执行过程与监督过程形成一个循环闭合的流程,确保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和不断深入。两轮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工作除进行全校性的调查数据总体分析外,还将各类调查对象的评价情况按学院、学科、专业进行反馈,为改进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依据。针对本科招生制度改革,学校对通过校长直荐、学校推荐和自荐的自主招生学生的生源情况、进校后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共收回有效问卷2195份。学校还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2个学院的17个本科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听取他们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共收回有效问卷5963份。针对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学校对首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情况,学校面向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和开展专业学位教育的院系开展了专项的调查,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对比分析和交叉分析。此外,学校以接受国内专业评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主动申请参与国际层面的学科评估等机会,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各项教改举措的实施推进情况进行不间断的全面检验,形成校内外自控与监控相结合的质量管理反馈机制,确保各项教改举措的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