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发挥五大特色,积极援建汶川地震灾区(2010年第10期)

发布者:校长办公室发布时间:2010-05-18浏览次数:233

5月17日,国家科技部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科技特派团对口帮扶工作交流大会,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出席会议。同济大学科技特派团在大会上进行了交流发言,我校的援建成果和援建经验获得了大会的肯定和积极热烈的反响。

在援建工作中,同济大学结合灾区重建工作实际,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不断探索对口援建形式,拓展对口援建渠道,形成了同济大学援建工作的五大特色。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障工作落实。

同济大学高度重视灾区科技帮扶重建工作。2008年6月16日,学校成立了支援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周家伦书记、裴钢校长担任组长,组织召开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专题工作会议,研究部署、统筹规划、指导协调学校支援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学校设立灾后重建专项经费,为做好灾区重建科技帮扶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两年来,校领导数次赴川考察调研、实地检查工作、解决科技特派团工作中的困难,从根本上保证了援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发挥学科优势,突出智力支持。

灾后重建过程中,我校先后有百余名专家奔赴灾区实地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组织编写了《四川灾区重建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建议书》、《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程建设管理的体制、法制和机制的建议》、《汶川地震震害调查报告》,召开“钢结构技术在四川地震灾后重建中的应用技术研讨会”,依托强大的学科力量和人才优势,为灾区重建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三、组织精干力量,全力帮扶重建。

同济大学科技特派团的专家成员主要来自我校的优势学科,平均年龄40岁,均是工作在科研第一线的骨干,具有丰富的实践和科研经验。在抗震救灾和灾区重建工作中,专家们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有目的、有组织、有秩序的参与到科技援建一线工作中,在充分发挥专家技术特长的基础上,形成了良好的团队作战机制。

四、常驻援建地区,建立帮扶机制。

为了建立健全科技帮扶长效机制,同济大学成立规划设计研究院都江堰所,组织10余名科研骨干,长期驻扎灾区重建现场。该所作为同济大学科技特派团联络处,为科技特派团和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指挥部紧密配合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外,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罗志刚同志挂职都江堰市规划局副局长,长期开展对口支援组织协调工作。

五、发挥合作优势,引进国际支持。

在科技帮扶过程中,同济大学积极发挥自身的国际合作优势,尽己所能为灾区重建引进国际支援。在开展对口援建都江堰向峨小学项目过程中,同济大学引进了加拿大林创公司价值800万加币的灾后重建木结构和美国捐助基金雨水收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