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全面建设可持续发展大学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理念与实践 (2012年第17期)

发布者:校长办公室发布时间:2012-11-13浏览次数:201

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了党章。“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既是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命题和挑战,也是大学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2010年以来,同济大学自觉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多年办学实践和积累的基础上,明确并提出了建设“可持续发展大学”的办学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在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校园建设等各方面开展了许多工作,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落实到学科、学分和学位上,建设从课堂到校园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环境,探索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模式,为建设引领可持续发展的大学打下了良好基础。

建设可持续发展系列课程,开设可持续发展辅修学位

同济大学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课程体系的建设中,系统设计可持续发展系列通识核心课程,普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各个学科和专业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需求,制定适合未来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实现各个专业与各门课程都有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模块,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截至2011年,学校已开设49门本科生课程和42门研究生课程。

为了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向全校学生辐射,同济大学相继开设《低碳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城市》、《低碳建筑与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与未来》,3门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识类核心课程。800余名选课学生来自14个学院,34个专业。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同济大学翻译出版的《绿色经济》成为了课程的专用指定教材。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国家环保局、住建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及校内各个学科的专家教授和知名学者担任课程主讲,从世界发展到中国进步,从科学研究到社会实践,从全面统筹到个人规划,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伦理道德和价值观,提高可持续发展认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将可持续发展落实到本科生人格养成教育之中。

结合可持续发展对研究生素质的全面要求,同济大学在环境管理、绿色建筑、交通、现代农业、环境法、国际关系、绿色经济与绿色金融、设计创意等8个学科开设跨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生辅修专业。该辅修专业项目以多学科的融合交叉为核心,强调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底蕴、政策法规等多领域的融合交叉、和谐统一,通过系统的跨学科可持续发展专业教育,使学生树立卓越的创新思想和坚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可持续发展落实到研究生的能力培养之中。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IESD)已经成为全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跨学科研究和国际合作的重要基地和全球的环境信息中心。学院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进入了重要的国际组织、国家政府机构等,从事可持续发展相关工作。

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教学,建设绿色校园

同济大学通过习惯养成、自我教育、体验实践三位一体,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营造可持续发展校园育人环境;通过第二课堂、社团活动、学科竞赛、国际交流将课程学习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促进科学技术和人文的交叉集成,开展可持续发展体验式教育。

从2003年开始,同济大学努力探索并深入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规划实施10大开放式校园节能技术示范项目,实现建筑节能65%以上,节电率40%以上和节水率30%以上。节约型校园既是一个绿色高新技术的应用示范平台,更是包容全校师生的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2008年的全球能源论坛将同济大学作为中国节能减排的典型案例进行交流,《自然》杂志进行专题报道。该校是“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中国绿色大学联盟”的主席单位,也是“国际可持续校园联盟”、“国际生态校园俱乐部”成员。2012年,同济大学获得国际可持续校园杰出奖,这是亚太地区高校第一次获此殊荣。

同济大学注重以丰富多样的社团组织和竞赛活动催生并繁荣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绿色之路协会”、“绿色校园协会”、“绿色建筑协会”、“绿巨人”等4个绿色主题社团在校内影响广泛;“节水节电周”、“节粮周”、“绿色环保周”等主题活动广泛传播节约和绿色理念;“校园节能督查队”由学生自发组建,实行自我督查和自我教育。从2009年起,同济学子参加历年联合国在哥本哈根、坎昆、德班举行的全球气候大会;从2010年起,同济学子3次参加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获得欧洲可持续能源奖。

大力开展可持续发展的跨学科、系统性科学研究,积极服务社会

同济大学以应对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注重多学科交叉与集成创新,形成理论与政策、国际与文化、地球与环境、城市与生态、交通与能源、生命与健康等可持续发展学科体系;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紧密结合,在建筑节能、环境保护、清洁能源、可替代新材料等领域重点研发,取得系列创新成果,为全社会共同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难题提供解决方案;针对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热点发布研究报告,《中国低碳经济蓝皮书》、《上海市碳交易战略》、《崇明生态岛碳源碳汇核算研究报告》、《中国环境外交》等成果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

同济大学按照理念引领、技术支撑和成果辐射的思路,运用已取得的可持续发展科研成果和技术积极服务社会,推动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2008年,20辆氢燃料电池轿车服务奥运会场展示风采。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承担包括总体策划、规划设计、项目管理等八项总负责重任,承担科技部、上海市科委170多项科研项目,世博会主题馆的太阳能利用、城市未来馆和世博轴的雨水收集和中水回用以及工程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技术都源自该校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