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推动学校事业科学发展 ——《同济大学2013年行政工作要点》印发(2013年第01期)

发布者:校长办公室发布时间:2013-03-05浏览次数:262

2013年,学校将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推进《同济大学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坚定不移地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推动学校事业科学发展。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深入推进“一拔尖、三卓越”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卓越计划实施专业的教学团队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完成教育部第二轮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试点工作,梳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梳理本科教育教学经验与问题,促进卓越人才培养进一步落到实处,促进以专业建设为基础的本科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促进本科教育教学各项保障的进一步到位。

调整本科招生专业目录,结合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和试点学院改革,进一步深化招考制度改革,从体制和机制入手,继续完善大类招生方案。

推进试点书院建设,将住宿区打造成学生的第二教育区,计划2013年8月建成,9月学生入住。

继续实施本科教学工程各类建设项目,着力开展培养模式与方案的指导原则研究,启动2014级本科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规划新一轮教改,深入开展各类教学研究。

推进博士选拔制度改革,给予院系和导师更大自主权;做好大学生夏令营、直博生培养和科研训练前置计划,加强招生宣传,提高生源质量。

以整体性、贯通式、差异化原则,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完成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逐步实现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开展各类教研,完成《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加强研究生校企合作科研实习基地管理,做好基地的梳理、拓展与建设工作;扩大研究生国际交流,推进双学位培养。

建立科学的导师遴选、培训和动态管理机制,深化并扩大导师资格认定改革试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简化学位审核程序,完善论文双盲抽检工作。

启动运行教学事务中心,理顺管理流程,提升服务水平。加快建设本研一体化教务系统,实现与留学生信息系统的对接。
推进“青年创业谷”建设,立足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形成和能力提升,探索同济特色的卓越人才培养途径。

努力提高学生体质水平,建设学生体质监测中心,改善体育场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场馆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筹办第四十一届体育运动会和嘉定校区第六届龙舟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弘扬同济特色体育精神,提高体育育人功能。

二、深入实施人事人才制度改革,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制度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录取、合同管理原则,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学科研队伍。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科学评价人才,积极主动地发现人才、引进人才、量才用人。推动人才工作重心下移,强化院系、学科在人才工作中的作用,举全校之力共同做好人才工作。从制度和政策层面明确学校与学院职责,加强院系人才工作的量化考核力度,计入院系领导班子任期考核体系,并与学院资源直接挂钩。加强高层次人才评选的系统规划,积极组织各项申报工作,使高层次人才成为吸引青年人才的内核。

不断优化青年人才工作环境。优化校内制度设计,完善青年英才计划,研究制定具有吸引力的薪酬福利体系,破解住房政策瓶颈,盘活校内资源,推出青年学者公租房,实施分类引导。

完善进人机制,加强人事管理与激励。理顺各类教师补充进人机制,形成入口体系化,研究制定“同济大学教师招聘管理办法”;完善岗位职务系列,推出“助理教授”职务;细化专业技术职务任职条件,体现学科特点和要求;强化考核管理,将考核与续聘及薪酬挂钩;贯彻教育部绩效工资改革相关精神,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加强研讨筹划,做好充分准备,稳步提高教职工待遇。

强化教师培养与发展环节建设,完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组织框架和运行机制,搭建咨询、服务与跨学科交流平台,加强人文关怀,建设教师发展支撑服务体系。

建设高等研究院的人员聘用管理的一体化体系,使高等研究院成为人才高地和教师队伍的主要补充来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管理、教辅人员招聘程序,规范派遣用工制度。

三、加强过程管理和学科比较分析,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加快推进“985工程”三期项目建设,认真开展预验收和自评估工作,总结建设成效,迎接教育部和上海市验收;完善《同济大学院系“985工程”三期建设绩效管理试行办法》,实施绩效评估,促进高水平建设成果产出。认真及时总结“211工程”三期建设经验及存在的不足,做好新一轮建设规划预案。

强化学科建设过程管理,加强学科水平比较分析。利用新一轮学科评估结果,加强一级博士点学科、重点学科、进入*学科等其他重要和交叉型学科领域的纵横向和国际化比较研究,动态预测学科发展趋势,提供决策依据。

加强学位学科点建设,建立并实施学科专业目录设置与调整管理制度;梳理学科发展状态、形成学科梯队,加强学科整合和重点培育,为新一轮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的评估和申报做好准备。

筹办全校文科发展会议。深入研讨学校文科发展战略,调整文科发展布局,梳理相关政策和组织架构,进一步凝聚力量、达成共识、搭建平台,形成良好的文科发展氛围,建设卓越的同济文科,积极推动建设引领可持续发展的一流大学。

四、推进协同创新,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管理水平

全面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以“2011计划”为指导,完善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管理和运行机制,在学科交叉、科研绩效评价、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落实各保障支撑条件建设,完成科研创新团队聘任、组建并入驻,尽快启动重大科研计划。全力推进各协同创新中心的申报与培育,做好“国家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大科学工程项目的申请筹备工作。

完善科研管理构架和运行机制。以学校、院系、团队(课题组)为三个层次、以科技处、高等研究院为两条主线,完善“三横两纵”的网状科研管理构架,组建科学技术研究院。加强部门管理协同,创新管理机制体制,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调整和完善科研管理政策。充分利用各级各类人才计划,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加速科研拔尖人才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完善高水平博士后计划,加强青年优秀人才培养和支持力度;组建各类学科交叉创新研究团队,促进学科交叉和团队建设;进一步完善业绩计算、职称、考核等各项政策,强化重质量和重产出的科研评价导向,提高科研工作对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贡献度。

进一步协同推进高等研究院工作。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完善创新团队人才架构,推动用人机制改革,加强专职科研队伍的建设,组织高水平科研,促进学科交叉,对接协同创新,努力打造高水平前沿学科交叉平台。

五、拓展合作,加强协同,深入推进对外合作、交流与发展工作

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国际合作战略布局,突出重点,保持特色,提升质量;保持对德、法、意、芬、西等欧洲国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的优势,拓展对美、英、澳、加和亚太地区大学合作,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署、人居署的合作;继续巩固和发展与港澳台地区重点伙伴院校的合作。完善“3个600”和“3个300”计划的实施,在推进与世界知名高校进行双学位培养的基础上,加强学分互认形式的交换;进一步建设英语课程体系,使学生的“走出去”和“迎进来”形成良性互动,明显提升参与国际交流学生的数量和质量。

充分发挥师生的国际合作积极性,进一步发挥平台学院的示范和幅射作用,加强校内资源整合与合作,带动学校国际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做好国际人才引进工作,开展青年教授引智计划,鼓励教师出国进修及参加学术会议,推动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做好德国研究基地建设工作,发挥中欧工程教育联盟的作用,做好重点合作项目的跟踪落实,进一步扩大同济的国际影响;留学生培养着力优化结构,加强校院二级管理,努力提高培养质量,争创国家留学示范基地。加强国际合作机制建设,形成较完善的管理规程,加强国际合作管理队伍建设和专业培训,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以校友总会和分会注册为抓手,提高校友组织网络建设水平,建立校院二级校友工作制度。继续围绕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推出“选苗计划”和“校友导师计划”,建立跟踪和反馈机制。积极拓宽校董、基金会理事参与学校发展的渠道,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力度。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制订基金发展规划;探索多元筹措方式,推进校院基金二级管理,提高校友捐赠率,培育积极健康的捐赠文化和校友文化;构建完善系统的评奖体系,启动“卓越基金”评奖工作;筹建“国豪基金”。推进校地、校企合作,打造协同创新平台,规范合作程序,推动合作取得实效。

六、以人为本,加强文化传承创新,推进现代大学建设

以教育部章程试点建设为契机,继续推进《同济大学章程》建设,推进依法治校和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建设。完成章程的意见征求、审定核准和公布工作;健全各类规章制度,构建高效有序的管理机制,初步建成以《同济大学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

全面推进文化建设。进一步梳理凝练学校历史文脉和历史积淀,实质性启动与110周年校庆相关的史书、志书和系列图书编纂工作;举办李国豪百年诞辰系列纪念活动;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进一步推进校区道路、楼宇、景观命名相关工作;加强嘉定校区文化建设,促进校区间文化资源共享;深化立体综合传媒平台建设;依托“同济文化研究会”平台,积极开展同济文化研究;推进舞台剧《同舟共济》的创编和“同济文化之旅”相关工作;进一步完善《同济名片》,不断丰富同济特色的文化产品。

梳理总结并继续开展学院学科文化建设工作;继续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活动项目,把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全校师生参与社会道德实践活动的主要平台和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深入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深入推进同济大学上海大学生戏曲艺术实践基地建设;进一步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创建工作,扩大学校文明创建的影响力。

加强校区资源总体规划,合理调整校区功能布局,研究制定学校的年度修缮计划,推进可持续发展校园建设。完成博物馆的硬件建设工程,结合校庆活动安排,加快组建博物馆组织体系,制订博物馆展示方案,开展文物征集工作。

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建设智慧管理平台。建立信息系统数据标准,加强信息规范化建设;建设统一数据统计、信息填报和综合考核系统;建设决策参考查询系统;推动学生就业综合分析系统建设;改进无线网运行质量和服务水平,开发智能终端信息平台iTongji;完善安全检测体系,提升信息安全;改善学校基础教学环境,推动多媒体课件和辅助教学手段的普及,完成标准化考场建设。

加强行政管理服务的规范性,梳理明确各行政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和权利,优化管理流程,健全法律咨询服务的体制机制,提高行政管理服务水平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