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文汇报》刊出“义务家教,不赚钱却能双赢”一文,同济大学学生社工为贫困家庭子女服务的行动引起了社会的积极反响。
同济大学立足于社会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等专业资源,从2011年起开展“公益青年汇”项目,大学生们以社工身份,为城市中的农民工随迁子女以及社区“三失青少年”提供志愿服务。历时两年以来,已经取得丰富的成效,大学生社工们通过助人自助、回报社会,达到三方共赢。
一赢:服务对象
学校在“公益青年汇”项目的前期调研中发现,相关社会机构对农民工随迁子女以及社区“三失青少年”的帮助更多地聚焦于物质条件的改善,却相对忽视对他们内在成长环境的调适和关怀。
该项目采用“进学校、入社区”双管齐下的方式。一是通过“趣味学习进课堂”活动深入民工子弟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以专题式学业探索、艺体素拓、党建主题为核心,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有效互动,丰富教学形式,营造寓教于乐的教育教学氛围,并逐步形成具有大学生标识和特色的课程体系。同时通过网络等多方面平台增进与农民工子女之间的沟通、联系,在学业、生活、心理健康等领域帮困助学。二是通过“温暖文化入社区”活动让大学生社工走入社区进行文化服务,通过义务家教、暑期课堂、社区主题教育活动等方式为社区内随迁子女或“三失青少年”送去温暖的人文关怀。
该项目在上海市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中学和平凉街道得到广泛开展,受益人群已达300多人。帮助培养随迁子女提高了自我认知和对学习的渴求;帮助社区“三失”青少年打开心灵的窗户、重拾生活的自信。
二赢:大学生志愿者
2010年5月,同济大学与上海市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中学共建实践教育,有3位老师被聘为“校外顾问”,25位学生被聘为“校外辅导员”,深度参与中学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共建,双方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同济大学社会学系在开设社会学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社会工作概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心理学等系列课程,使大学生熟悉并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技巧,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展社会工作活动。由社会学系师生牵头的“隐形的翅膀高校社工关爱农民工行动模式探索”课题也于2011年启动,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大学生加入了“隐形的翅膀”团队。
大学生社工们借助“公益青年汇”项目服务平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专业特长,施己所长、学以致用,提高了社会服务意识和担当意识,培养了公益精神和践行能力,切实做到增长才干、服务社会。该项目于2011年12月获同济大学优秀志愿者组织奖,于2012年5月获同济大学青春风尚团队。
三赢:社会效益
生活在大城市的农民工子女的成长很容易出现“天花板效应”,一方面渴望融入城市、向上层流动;另一方面也会因为种种环境因素而自我放弃,甚至成为“街角青年”。而社区服务对象也往往都是“苦孩子”,有的来自单亲家庭,有的家庭经济条件十分困难,有的甚至是旧改地区的信访对象。
大学生社工首先以朋辈群体身份进入“破冰阶段”,建立信任友好的关系,再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巧,通过各种互动方式进行“主动干预”,帮助服务对象重新认识自我、客观认识和评价社会、建立生活信心,消除和抵制消极思想的萌芽和扩散,从而促进了城市内部的城乡二级差距和矛盾的平衡和缓解。
对口志愿服务的杨浦区平凉路社区连续两年为同济大学的大学生社工发来感谢信,大学生社工还在今年3月“学雷锋”之际,给上海市书记韩正写信,向全市大学生发出倡议,共同加入团市委提出的“随手微公益、快乐新锋尚”的队伍中来。
社会公益事业的认可度和参与度已经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