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随着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深化,学校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已经日趋自觉和理性。
同济大学校党政领导班子通过各种形式的会议、座谈和交流,开展了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大讨论,系统梳理学校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办学传统和特色,总结近年来的改革成效,客观分析尚存的差距和不足,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初级阶段”与“三个有利于”
裴钢校长指出,如果“社会主义”对同济来说,是世界一流大学,那么我们实际上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我们的现状所决定的。我们必须承认与国内外兄弟院校和我们的理想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必须认识到校内不同学科、不同学院、师资队伍之间的差别。这些差距和差别决定了我们实现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将经历一段较长的过渡阶段,缩小差距和均衡差别的过程将会是一场持久战。因此,可以说,同济大学正处于一流大学建设的初级阶段,这是同济最大的实际。
如果将邓小平理论的“三个有利于”应用到同济大学,可以这样表述,是否有利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有利于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是否是有利于学校事业的科学发展。这“三个有利于”应该成为我们指导改革方向,衡量改革成效的评判标准。
建设以引领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一流大学
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在“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的基本架构上,争取到2020年前后建设成为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形成引领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办学特色,努力向世界一流大学的方向迈进。
Sustainability-oriented University,包含了两层涵义,一是 “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大学,二是“引领可持续发展”的大学。这首先要求学校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还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统筹大学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校园建设与管理等各个方面,最终为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并发挥引领作用。
培养引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
在传承百余年办学传统和文化积淀,结合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具体实践的基础上,在学校办学定位的指导下,同济大学提出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为:培养引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
“社会栋梁”代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与国家、人类命运休戚相关的历史使命感;“精英”代表学生的水平、能力和素养,“专业精英”反映与行业、专业的紧密结合。“引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具有以下五方面的鲜明特征:1、社会责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2、扎实基础:具有厚重的科学基础和人文素养;3、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创新思维:具有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5、国际视野:具有全球意识,跨文化交流能力,通晓国际规则,拥有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