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类教育始于1956年,是我国最早开办此类专业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经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经济与管理学院已成为AACSB、EFMD、AMBA和PRME的正式会员,并获得EQUIS及AMBA两大国际认证。2012年,学院在欧洲权威排名机构Eduniversal公布的全球1000所最佳商学院中位列中国区第七,MBA位列《福布斯中国最佳商学院排行榜》第九。在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从2007的第22名,一跃进入全国前十、沪上第二。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过去5年中抢抓机遇、砥砺奋进,不断通过教学和人才培养改革、引进一流师资、加快国际化步伐,朝着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国际知名的商学院”这一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扎根大学、放眼未来,推动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一体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作为舶来品的“商学院”在国内高校遍地开花。仅2010年,就有55所高校新办商学院,同质化现象已经引起关注。
以理工科见长的同济,“同舟共济”的校园文化中处处渗透着“包容”精神,大学的办学理念、历史积淀以及学科优势,都是开办商科教育的土壤。一流商学院要扎根大学,就要汲取大学文化的精髓,一所商学院要办出水平,就要树立自身的价值观。
在院长霍佳震看来,无论是个人还是商学院,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对未来有一种深刻的预见和洞察。办学不能太短视,规划个人的职业发展,年轻学生同样不能过分功利。
着眼未来,同济经管学院开办了全球首个中印美全日制MBA项目。根据经济学界的分析,中国、印度、美国将是世界上重要的三大经济体。而根据这个项目的设置,中印美三方学员必须同班上课,这样,不同国家的学生能够聚集到一起,跨文化交流就能贯穿项目始终;通过移动课堂的方式,以每半年时间为周期,学员还要分别到三个国家流转,进驻当地的企业,感受三国截然不同的本地文化,增强实践经验。
走特色发展道路是需要定力的
早在5年前,当国内很多商学院发展顺风顺水、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时候,同济经管学院却开始苦练内功,精心布局,围绕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打造三大学术平台。
——工程管理学术平台,瞄准未来二三十年城建大发展。未来20年,中国城市建设脚步还会加快,大量工程仍将开建。而眼下,很多重大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工程质量堪忧,迫切需要从专业化管理的角度来解决。发达国家的工程建设管理市场发育已很成熟,而我们从2010年的世博会到迪斯尼项目以及更多市政工程,都在引进“工程管理”。而同济在这一专业领域的学科实力居全国首位。
——城市管理学术平台,瞄准新城镇化建设。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不断滋生着各种管理难题。从根源上化解这些难题,建管并举,需要在城市规划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后续管理中的现实需求和可能碰到的问题,而城市的管理层也需要科学决策,提升城市运行的效率。在城市管理领域,我国目前的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服务经济学术平台,聚焦中国服务业大发展。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服务业通常占据GDP总量的七八成,不仅拉动GDP,还催生了大量就业岗位。而中国的现状是服务业仅占比约四成,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更需要大量从事现代服务业的人才。
今天的定位决定明天的地位。同济经管学院将三大学术平台作为人才培养的抓手,形成了独特的专业优势,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9%。
教育面向世界,合作交流广泛
商学院面对的国际竞争,不仅比其他学科专业都来得早,而且日趋激烈。面对全球已近2万家商学院之争,同济经管学院顺应国际化的办学趋势,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创出另一重要特色和优势。
学院已与15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世界知名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师资交流、科研合作、学生互换等领域建立了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先后与法国巴黎欧 洲商学院、埃塞克高等商学院合作本科生和研究生项目、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合作MBA双学位项目、与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合作MBA及金融硕士项目、与法国国立桥路大学合作SIMBA项目、与德国曼海姆大学合作EMBA双学位项目等。近年来又加大了实施交流生制度的范围,每年派4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赴海外学习,同时接收4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
如今的商学院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非“海归”不招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惯例。 “但真正的国际化,意味着教学团队的多元。我们并不迷信海归,引进师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的教员,他们得以优势互补,融汇贯通中国的管理实践和世界前沿的管理理论和经验。”霍佳震介绍,同济经管学院在师资招募和人才引进方面,秉承的仍然是学院坚持的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学院最新引进的5名教员,分别来自美国、欧洲、新加坡、中国大陆以及台湾地区。
未来5-10年,同济经管学院将继续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相信她将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