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工程人才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试点学院综合改革举措之三 (2013年第07期)

发布者:校长办公室发布时间:2013-06-14浏览次数:237

“试点学院”作为高校教改的特区,究竟“特”在那里?作为一项综合性配套改革项目,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2011年获批试点后,以“创建好机制、吸引好教师、培养好学生”为改革理念,凸显试点的“三好”之“特”色。

土木工程试点学院以培养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为目标,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招考方式改革,建立“共性基础+个性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

专才选拔:以个人兴趣和专业潜质为导向的多元化招生

自主确定土木工程类(专业)招生计划,不为“掐尖”而招生。以高考为基础,以兴趣为导向,以目标为驱动,创建“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专业发展潜力考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录选拔机制;在高考成绩达到试点学院基本要求前提下,采取与中学联动的衔接式(40%)、传统高考选拔式(30%)、入学后复合人才培养的递进式(30%)的多元方式,吸引大批专业兴趣浓、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学生。2012年,作为试点学院,同济大学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第一志愿填报率高达238%,45名高中生通过“创新实验室(课程)”、“全国中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等招录方式录取。在研究生层面,强化专业基础和发展潜力,通过适度增加推免名额、直博生名额和举办夏令营等方式,使校内外本科推免比例达50%。其中,和中学衔接的本科招生方式已作为“苗圃计划”在全校推广。

共性基础:推行本-硕-博一体化,完善“三个链条”

提出“本科重基础、重素质,硕士重专业、重素养,博士重学术、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标准。在纵向上,建设“课程档案”和“责任教授制”, 打通了本硕互转、硕博互转、博士退出及流转的通道,构建“4+M+3”的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横向上,改变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单线条式的教学模式,完善以核心课程群和校企合作课程群等组成的“课堂教学链”,以教学实验平台、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创新研发基地等组成的“创新实践链”,以高频次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和国际知名大学双学位等组成的“交流合作链”,打造“三个链条”立体化、开放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纵横向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基本模式为学生未来发展夯实良好的共性基础。

个性化培养:多样化课程、小班化教学、全方位导师

在本科生1—2年级通识模块和2—3年级专业基础模块基础上,加强3—4年级专业模块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并回溯发展与工程结合的通识模块。开设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环境友好能力提升课程和校企合作课程,加强小班化、案例式、研讨式教学,土木工程专业(共500余人)小班化率达到30%。实行全方位导师制,结合本科生三进(进团队、进项目、进实验室)和大学生SITP等创新活动,通过双向选择,为本科生配备基于项目的“一对一”院内导师;与力学、材料等基础学科建立联动机制,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的一、二年级,选择基础学科教师为院外导师,按试点学院标准进行评价并统一计入导师工作量;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后,在校内外和国内外学科竞赛中,在校企实习实践中,在美国工程师协会ASCE和英国工程师协会ICE同济学生分会等社团活动中,针对性配备校企联合导师,通过兼职教师相关管理规定激励和约束企业导师;国际导师制:在与12所国际著名大学的双学位培养合作中,在与加拿大UBC、韩国KAIST等大学的暑期学校课程班,与国立新加坡大学的中外联合毕业设计过程中,为学生配备中外双导师,提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2012年教育部学位中心评估中,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继续保持全国首位,其中人才培养单项指标均排名第一。

在2013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中,专家一致认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将会“带动我国高层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