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开创学校发展新格局——《同济大学2014年行政工作要点》印发(2014年第02期)

发布者:校长办公室发布时间:2014-03-25浏览次数:244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的重要一年,也是同济大学贯彻落实十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全校各个院系、部门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勇气和毅力,把力量凝聚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工作中,落实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各项措施,推进学校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开创“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新格局。

一、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引领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精英和社会栋梁

进一步落实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方案。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研究和推动教学质量基本状态数据库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开展教学文档的定点监督;深入研讨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工作激励举措;开展以课程评价为核心,与学院现代治理结构紧密结合的学院二级质保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建立优质课程免检制度,开展教改专项监督,建立校院两级有效运行的卓越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整改取得实效。

进一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本科自主招生专业分为工科Ⅰ、工科Ⅱ、文科和基础学科4个学科门类,依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测试,以确定学生专业兴趣、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响应国家号召,实施面向农村生源的自主招生专项计划。

通过理念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突破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瓶颈。做好本科生院的前期论证和可行性分析;继续深入推进“一拔尖、三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好首轮卓越工程师专业的验收准备工作;拓展研究生和本科生可持续发展通识课程和辅修专业建设;深化实践教育平台建设,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促进实践教学向创新创业教育提升;按学科和发展层次的不同进行分类指导,完成新一轮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促进大数据时代的教学和管理方式变革,持续开展慕课(MOOCs)建设,力求形成同济特色的标准、规范。

推进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进一步推进各项研究生招考改革;跟踪和完善贯通式培养方案;开展课程调研和科研训练平台建设研究;深入推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梳理在职研究生教育,启动建设相应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梳理完善研究生培养、管理各类规章制度,优化方式,简化程序,改进服务。

不断提升学生工作内涵。丰富思政教育的形式与载体,推进学生工作进网络、进社区;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加强职业发展教育体系的建设,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做好帮困助学工作,推进资助育人;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创新辅导员工作载体和手段,构建全员育人体系。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创业谷”建设。整合资源,集中力量,不断开拓各层级创业项目间的交流沟通机制,完成从运营管理到项目培育的有序探索,完成创新创业项目库建立,形成分层次、成体系的课程培训方案,完善与企业的合作机制。依托新媒体平台,实现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记录与评价功能,建立大学生全面评价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扎实推进试点学院综合改革。以土木工程学院为国家试点,以设计创意学院、软件学院、中德工程学院(含职教)为校级财务包干试点学院,着力突破创新人才培养、人事人才体制、校院二级财务核算等方面的发展瓶颈,系统推进教育教学体制机制综合性改革。

二、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学科发展,力求人事人才工作新突破

完善党管人才工作。召开学校人才工作会议,以党管人才工作实施办法为抓手,坚持引进人才与校内人才培养提升并重,推进校院两级人才工作机制的构建,探索以学科发展规划为导向的人才队伍建设计划编制。指导各院系建立健全后备人才库;未雨绸缪,积极谋划2014年各类人才计划申报工作,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研究制定岗位与薪酬相挂钩的绩效津贴体系。加强薪酬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供决策参考。完善校内分配激励机制,根据学校财力进一步提高教职工待遇。调动基层单位积极性,逐步实施以二级单位为管理主体、岗位目标任务考核为依据、绩效评价结果与绩效奖励额度挂钩的岗位设置与绩效奖励管理办法。开展新一轮岗位聘任工作。

对现有的人事管理方面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梳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事管理制度体系。

进一步完善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拓展子平台建设,努力解决青年教师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思政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

加强人事工作信息化建设。从离退休档案入手,逐步开展人事档案电子化。做好人事系统三期建设,推进数据共享工作,推动人事系统中各个业务模块如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等模块的上线使用,避免教师重复填表。

三、提前布局、科学分析,以下一轮学科评估为目标,力促学科全面提升

开展新一轮学科建设行动计划。根据下一轮评估目标,系统梳理分析学科现状,找出差距、提前布局,科学合理提出各学科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政策措施,完成各学科和学校总体的《新一轮学科建设行动计划规划书》。

加强学科水平国际比较分析研究,强化学科建设过程管理。根据学科在各类国际学科或专业评估中的国际排名,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建设。借助学科建设动态监测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人事、学科、科研数据库,分析学科自身发展、各学科间发展差异以及与同类高校的横向比较,开展一级博士点学科国内地位比较分析,围绕人才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收集相关数据,动态预测各学科发展状态和趋势,找出差距,提出政策建议。

开展“985工程”三期建设项目验收。着重开展“985工程”三期项目建设学校验收汇报和自评估工作;完成项目总结报告,迎接上海市验收,并做好新一轮“985工程”建设规划方案。

四、抓大放小,固量提质,以高水平科研成果反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通过建章立制,加强系统研究和顶层设计,确保工作重心的转移。按照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和学校发展规划,结合我校特点和现状,以科研成果奖励和科研绩效计算办法为重点,修订、完善、全面梳理现行的科研管理政策和制度。开展对已结题科研项目结题结账专项整治,限期整改。

以大项目、大成果、大基地、大服务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的“四大一强”为量化基础,着力提升科研实力和水平。优先加强现有基地建设和提升,继续推进海底观测网大科学工程申报,推进“2011协同创新中心”运行,积极准备新一轮国家协同创新中心的认定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报。

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完善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和管理政策,稳步推进以合作平台为基础的产学研工作。

强化文科建设顶层设计,做好文科办公室的工作与职能梳理,完成新一轮文科发展规划和文科学科建设行动计划的编制工作,筹备召开文科建设会议。加强文科学科分析研究和优化布局,提高对文科分类考核和指导水平,制定并实施《同济大学文科科研成果奖励条例》、《同济大学文科科研业绩点计算办法》、修订“同济大学文科学术期刊目录”。建设我校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和文科科研管理信息系统。

推进文科研究基地建设,在确定人文类研究基地的基础上谋划应用社会科学类研究基地,制定建设方案,确保新一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申报工作。加强文科社会调查中心建设,提出建设和工作方案。研究完善“文科高研院”方案。启动同济大学智库建设,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建设方案及管理文件,编写《同济咨询报告》,做好智库申报工作。

推进学校体育教育改革。

五、优化合作,加强协同,提升国际、港澳台合作层次与水平

优化国际交流与对外合作体系。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中德学部作用,实质推动中德机械与能源“80+80”实验区建设;做好“中德高教合作示范伙伴关系”和“中德高等人文研究院”计划申请和跟踪;启动“中法现代交通卓越人才培养实验区”建设;推进意大利佛罗伦萨海外校区建设;推广“同济创新创业辅修项目”;利用欧盟“地平线2020(Horizon 2020)”和“伊拉斯谟(Erasmus )+ ”计划,推动中欧高水平科研和师生流动。以“同济—伯克利工程联盟”为抓手,切实推进中美科研合作;加强与联合国机构合作,推进与联合国人居署合建研究中心;以担任中俄阿斯图(ARSTU)工程联盟轮值主席为契机,开拓与俄罗斯重点高校的合作。

办好两岸四地五校联合大学(暑期),增进与港澳台地区重点伙伴院校的合作。推进与港澳台高校之间的双学位、学生交换与暑期学校等人才培养合作,促进教授间合作。推进落实与香港科技大学的化工合作项目。积极争取教育部对港、台重点教育交流项目。

做好国家留学示范基地工作,通过优化结构、提升质量、稳定规模,加强校内机构协同,推进留学生趋同化管理工作。结合留学生管理和服务体制调研,制定《同济大学留学生教学及日常管理规定》,探索建立科学的留学生管理和服务体系及留学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加强出国出境和外事接待管理。制定《中层干部出国(境)管理办法》、《关于在外事接待及交往活动中费用开支管理的规定》,细化接待管理流程和接待标准,严格控制外事接待费用开支。

六、深化改革创新,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推进现代大学建设

继续推进大学章程与制度建设,加强规划管理。完成章程的修订、核准和公布,推动章程试运行,做好有关解读、宣传与执行方面的工作。系统组织下位规章制度的“废、改、立”工作。

进一步加强机关队伍建设。通过确定机关队伍的合理规模、加强岗位设置管理、明确岗位目标与职责等举措,不断强化机关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与服务效率。

稳步推动学部制改革方案实施。

探索规划管理新方法,试点院系发展关键指标(KPI)的前期制定与后期评估。编制“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形成各校区整体规划方案。

进一步推进文化建设。梳理和挖掘学校历史积淀,稳步推进110周年校庆相关史书、志书和系列图书编纂工作;举办土木工程学科建立100周年纪念活动;加强各校区文化建设的联动发展,推进四平路校区道路、楼宇、景观命名完善工作;不断丰富同济特色文化项目,进一步深化立体综合传媒平台建设;深入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推动与上海京昆艺术中心的共建,积极申办上海市教育系统文化专项。

全面提升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水平。编制信息化工作指南,完善信息管理体制;开展全面的摸底调研,进行评估分级,绘就学校信息系统生态图;强化决策支持与用户体验,实施信息服务提升计划;完善信息系统采集功能,减轻师生重复填报表格负担。

建设四平路和嘉定校区双向视频会议系统,建立移动视频会议平台。

深入推进本研一体化教务系统建设,顺应教学改革和实际管理需求,推进研究生培养过程预警系统。

开展校院两级财务管理试点工作,进一步深化校院两级管理;做好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衔接转换和核算工作;贯彻落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进一步规范各项经费开支;稳步开展财务信息公开工作,进一步拓宽经费监管方式。

对各部门、院系的三公经费进行专项审计,实行接待清单制度。

积极启动并实施教育部、科技部关于高等学校大型科学仪器共享的改革试点项目,进一步推动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进一步加强设备采购论证及招投标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完善实验室安全教育及管理工作。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及精品实验项目的建设,加强各级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加强实验技术支撑及实验管理队伍建设。

深化绿色校园建设。形成《关于深化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节水、节电、节粮等节约管理,降低校园能耗;将节约理念渗透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起多层次节能科教基地,面向广大师生倡导节约文化。

以“科学管理、有偿使用、合理补贴、高效利用”为原则,促进房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最大化。

按原计划推进四平路校区体育馆、彰武路校区研究生公寓、临港基地实验室、嘉定校区卫生所和体育中心等项目的建设。

依托校友会、基金会、校董会等载体,谋划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服务学校中心工作。

依法加强信息公开,健全校内纠纷解决机制。设置法律事务室,统筹相关法律事务。建立与师生员工的普遍联系制度,建立网上反映通道。

增强信息报送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加强网络舆情研判和及时应对。

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和制度化管理水平。

建设四平路校区“学生事务中心”,探索开放式办公。

调整嘉定校区部分楼宇的功能定位,制定嘉定校区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对嘉定校区建设与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制定建设规划方案,推进嘉定校区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嘉定校区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环境,将嘉定校区打造成“可持续发展校园”。

进一步倾听广大师生的意见建议,不断改进嘉定校区服务管理工作。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发展“一人多岗、一岗多角、协同合作、合署办公”的多校区机关管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