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是“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成就了德式稳健型技术技能积累和创新机制,奠定了德国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职业教育受众广泛,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直接,随着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迫切需要将经济发展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这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试图从近20年的中德职教合作,及对德国职教体系的深入了解中,提出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言。
一、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优势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兼顾教育属性与经济社会功能,具有法制健全、体系完备和环境有利三大优势,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和借鉴。
以健全的法制保障各方充分参与。德国职业教育是一种多方参与、各方制衡的系统设计,健全的法制规范了学校、企业、行业协会、雇主联合会、工会以及研究机构在职业教育决策、标准制定、过程实施、考核评价等各环节的权利义务,保障职业教育利益相关方的分工合作与稳定共赢。
以完备的体系全方位管控教育质量。德国职业教育在各核心质量环节配套严格管控的“硬措施”,全方位保障职业教育的质量:设立严格的资格要求,规范企业、学生、教师等职业教育主体的准入;将大学生的职教经历以学分形式计入欧洲学分系统;职教教师定期接受企业培训;行业协会审核企业参与职教的资质,帮助建立企业培训中心,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循环。
以有利的环境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以技术立身”的传统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理念使德国职业教育拥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德国高度重视将职业教育的理念渗透到中小学,通过劳动技能课、职业认知、企业参观实习等提高中小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构建普教和职教顺畅、有序衔接通道,强化普职教等值;建立庞大的职业教育信息统计和发布系统,促进信息透明和体系的持续完善;职教研究机构广泛分布在高校、行业协会、工会之中,保障信息对称和有序竞争。
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瓶颈和对策建议
建章立制,积极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的全社会联动模式,加强我国职业教育建设合力。我国职业教育与德国的一个主要区别在于企业参与不足,行业协会缺位,监管职责缺失,从而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需求契合度不够。这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从国家战略高度修订《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教育利益相关方,特别是企业和行业协会所应承担的权利和义务,系统完善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二是通过落实相关校企合作法规,协助企业完善员工培训制度、依托现有公共实训中心试点建立跨企业培训中心,规范企业实训教师队伍建设等,切实提高广大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专业性;三是遴选一些条件成熟、需求迫切、受众面广的职业,整合劳动和教育部门的力量,吸纳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专家参与,共同开发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术水平要求的职业教育标准,使其成为相应专业职业教育的指导性方案,也借此探索职业教育领域的社会治理模式。
创新机制,切实推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贯通和等值衔接,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在我国目前的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仍存在上升通道不畅、“断头教育”症结难解的问题,这是除质量问题之外的另一个影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等值、可比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我们要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直至专业硕士等层级的升学路径,畅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培训、成人教育的衔接途径,通过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总体架构,提升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另一方面,要建立普教和职教学历、资格的等值参照体系,提高各级各类人才价值的可比性,为教育体系和就业市场提供参考。当前,国家正积极引导一批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除此之外,综合性大学也可充分利用自身在优质生源、学科资源、良好的校企合作背景、本硕贯通的培养层次等方面的优势,主动承接与职业教育的对接责任,并建立一支具有良好素养、扎实基础和高超教学与实践技能的“双师型”职教教师队伍。
转变观念,不断加强职业教育的宣传、统计和研究工作,积极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软环境。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未见根本扭转,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困难之一。目前,我国各地已开展了职业学校开放日、中小学职业体验日等活动,本文建议针对近年来就业形势相对严峻的大环境下职业教育学生就业率却稳中有升的实际情况,用案例和数据加大宣传和发布力度,让社会各界尤其是面临教育选择的家长和学生群体充分、动态地了解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和市场潜力,优化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和舆论氛围。综合性大学应充分利用自身在学科研究、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对职业教育办学规律、治理机制、运作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做好政府智库服务,并为职业院校的办学和发展提供支撑。
[链接]
1993年,“中德合作同济大学职教师资培养项目”作为“总理倡议”,纳入两国政府合作协议,1994年10月,国家教委下文成立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同济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六所开展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97年,“中德合作同济大学职教师资培养项目”启动,项目旨在支持同济大学按照德国模式设置职教师资培养专业,并将其发展为中国职教师资培养的样板。学院最初设置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电信工程、土木工程和工商管理4个职教师资本科专业,从2001年起开始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2014年起获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近期已着手启动“综合性大学本研一体化卓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项目”,探索基于专业学科本科生源、以硕士为出口的职业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特别也包括中德双学位卓越教师培养工作。2008年,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通过德国权威教育认证机构CertQua组织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13年,为发挥与工程教育的协同效应,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与中德工程学院实行一体化管理,两学院在师资队伍、教学设施设备、校企合作资源等方面进行深度整合与资源共享。迄今,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共有本科毕业生1600余名,硕士毕业生近400名,分别有25%和80%以上进入职业院校任教,大多迅速成长为学校的专业带头人和中高层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