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深耕乡土教育,柔性助推乡村振兴

发布者:校长办公室发布时间:2023-07-21浏览次数:10

同济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部署要求,聚焦乡村人才振兴与文化振兴,以乡土文化教育为切入点,于2021年设立专项基金,发起乡土教育水源计划,携手定点帮扶的云龙县打造乡土教育样本,培育乡村青少年、返乡大学生、乡村教师等乡村振兴中坚力量,间接影响广大乡村居民,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形成“乡土教育柔性助推乡村振兴”的同济模式。

聚焦教师赋能,锻造服务乡村振兴教师队伍。采用“培训赋能—工具赋能—教研赋能”的三维赋能体系,打造兼具乡土情怀与教学本领、能够发挥新乡贤引领作用的教师队伍。发挥高校师资优势,组织实施“水源力”乡土教育培训讲坛,系统提升乡村教师乡土文化认知力、创新教育素养力、乡土课程胜任力及乡土文化传播力,累计培训12次,覆盖云龙县教师400余人次。研发标准化乡土教育课程盒,涵盖5大主题36课时,辐射云龙县12所学校36个班级,借助课程盒传递教学方法,赋能教师低门槛开展优质乡土课程。开展乡土教育创新示范营,通过集中的营期体验,让教师沉浸式感受项目化学习方法;举行教学成果分享研讨会,给予教师专业点评,提升教师教研能力。

设立示范学校,建设乡土教育特色育人体系。依托示范学校,形成“以一带众”的乡土教育共同体,探索以乡土文化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教育模式,逐渐形成“植根乡土,项目育人,振兴文化”的乡土教育特色体系。2021年,诺邓完小与宝丰完小2所学校挂牌同济大学乡土教育创新试验示范学校。20229月,水源计划参与校扩大至云龙县12所学校,支持云龙县86名教师开展69个乡土教育项目,受益青少年近1500人次。众多学校积极探索乡土教育,一方面将乡土课程与学科课程紧密结合,深耕乡土语文、乡土历史、乡土美术等领域,另一方面聚焦民族文化特色,开展传统体育与白族非遗传承等课程。同时,以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为导向,延展出乡土教育跨学科课程及乡村社区探索实践类课程。宝丰幼儿园开展《乡土资源融入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州级课题,宝丰完小教师代表撰写《浅谈乡土文化在小学少先队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论文。

搭建实践场域,赋能高校师生投身乡村事业。通过“高校智库培训—乡村振兴实践—经验工具研发”三个步骤,建设乡村振兴实践平台,打通师生服务渠道。开展赋能培训,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举办讲座,为广大师生讲授乡村振兴的政策、理论、案例及方法。设计服务项目,促进高校师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举行6期“涟漪行动-家园一方志”计划,支持来自全国32个省级行政区540个县市的2320名高校学生返乡编写乡土文化读物,产出创意视频、衍生文创等一系列文化传播作品。组织12次乡土文化创变营,超过110人次师生相继成为志愿者,奔赴乡村开展乡土教育,引导乡村青少年开展文化营造,链接社区居民,打造文化展览、创意市集等乡村品牌,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支持10支高校团队105名青年开展乡土文化夏令营,将乡土教育推广至更多乡村学校。三是研发推广工具,高校师生将实践中总结的好做法提炼为乡村振兴工具包,持续传递给新人志愿者,形成可持续的乡村振兴人才梯队。

构建生态圈层,形成乡土教育柔性助推模式。以培育“知乡、爱乡、建乡、守乡”的全年龄层乡村振兴人才为目标,依托涟漪行动、乡土文化创变营、水源计划等项目平台,将乡村青少年作为直接受益圈,返乡大学生作为志愿储备圈,乡村教师作为常态实施圈,广大乡村居民作为长效影响圈,构建可持续的“乡土教育生态圈”,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已在云龙县培育2支青少年红领巾志愿服务队、1支云龙返乡大学生团队及1支乡村教师乡土教育骨干队伍,定期开展活动,影响人数近5000人次。凝练可复制可推广的乡土教育实操工具,形成乡土教育柔性助推乡村振兴的特色模式,进而辐射至更多乡村,促进“振兴乡村教育”和“教育振兴乡村”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