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发布者:校长办公室发布时间:2023-10-10浏览次数:876

同济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改革的决策部署。持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引高端、汇人才、稳队伍、强学术、重贡献、突特色”为主线,从引育机制、队伍建设、评价考核、服务保障等方面,出台系列改革举措,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人才队伍,支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引人才归之若流、育人才振翅高飞,营造“近悦远来”人才改革新局面。学校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坚持“识才、爱才、敬才、用才、容才、聚才”,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把人才视为第一资源,以平台吸引人、事业发展人、待遇留住人、感情感化人,依托国家、地方各类人才政策,以求贤若渴的态度面向世界延揽精英。加强顶层规划和高层次人才工作制度建设,建立人才工作综合协调机制,由分管人才工作校领导不定期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召开人才工作专题例会,提升跨部门人才管理服务工作效率;制定《同济大学校院两级人才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强化学院人才工作的核心作用,赋予学院人才工作更大自主权;加大海内外招聘宣传,精细化开展各类人才计划申报服务,促进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人数持续增长;严格高层次人才岗位考核评价,发挥高层次人才及团队的引领示范作用;培养引进优秀青年人才,搭建平台组建团队,与现有师资队伍良性互动;实施分层次的校内特聘教授及青年百人两类岗位人才跟踪培养计划,建立从青年科技人才到科技领军人才再到战略科学家的全方位培养与激励体系。五年来,学校人才队伍整体实力不断提升,高层次人才总量增加近三倍,高层次人才占专业教师队伍比例从8%提升到17%

筑塔尖榜样引领、夯塔基加深储备,构建“发展创新”人才队伍新形态。学校按照国际一流、国内顶尖、国家和区域急需的标准,凝练学科建设重点发展方向,重点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及优秀青年后备人才,从整体上提升人才队伍水平。高度重视战略科学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少数作用,聚焦高精尖缺,大力引育和使用战略科学家,统筹规划拓展院士培育深度;研究绘制人才发展培育路径图,培育教师向科研工作者转变,构建全周期学术生涯培育体系;厚植国际合作沃土,深耕高水平国际人才合作交流,建立海外引才服务工作站,连续举办八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广发“英雄帖”,吸引各学科领域青年才俊纷至沓来;校院协同建立引进人才导师制,为每一位回国来华人才明确指定学科导师,一对一全程跟踪项目申报、个人诉求等;将博士后建设纳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及中长期发展规划、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及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发展的整体布局中,统筹谋划、整体推进。2015年至今,四轮次院士增选未有断档,新增院士12人,20215位新当选院士中,3位国内院士皆为学校自主培养,2位外籍院士长期在校任教,5位教授当选院士创历史之最、居全国高校前列。近两年通过上海“国际人才蓄水池”工程从海外引进200余人,是此前历年总数的3倍。2022年度优青(海外)入选30人,创历史新高。

优评价明确方向、强激励提升动力,把握“长效科学”人才发展新方向。学校坚持把人才评价改革作为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不断深化聘期目标责任制,加强聘期考核,严格落实聘期目标与岗位责任,强化教书育人实绩,打破年龄、学历、任职年限等条件限制,为拔尖人才和青年人才职业上升开辟特殊渠道,形成程序规范、合理有序、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才发展与流动制度。认真落实“破五唯”要求,不断强化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注重能力和实绩考察,突出成果质量、贡献和影响的评价;完善校院协同、函评与会评结合的分类考核模式,综合、多维评价人才水平,不以协议指标为唯一评价依据,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服务国家科技战略、推动学校学科建设和培养青年拔尖人才中的引领作用;深挖评价机制痛点,结合学科发展规律,试点设立数学学科人才特区,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权下放到学院,实现学院人才工作的责、权、利相统一,加强基础学科人才队伍建设,为学科发展赋能;充分发挥延聘人才的作用,加强团队绩效考核,鼓励延聘人才参与青年人才的引育工作;制定《同济大学绩效工资管理办法(试行)》,构建以贡献为导向的薪酬体系,保障重点骨干队伍绩效工资水平,提高人才薪酬待遇,发挥薪酬体系正向激励作用。在评价体系改革激励下,广大高层次人才结合学科优势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在基础研究、卡脖子技术、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例如,学校领衔建设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积极落实总书记交给上海的三大任务,推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广大高层次人才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上海科创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港珠澳大桥、大兴机场等重大工程建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想在先精细管理、急在前贴心关怀,擦亮“全心全程”人才服务新名片。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强化宗旨意识,严格实行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坚持精细化管理与人性化服务相结合,多措并举将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理念落到实处,打造有温度的人才服务体系。不断深化“一门式”人才服务模式,简化服务环节,提高响应速度,改善服务质量,近十名人才专员与全校各学院进行点对点衔接,共同组成人才与校、区、市、上级部门沟通的桥梁与纽带,打通人才引进、培育、服务、评价全流程;与上海市杨浦区、嘉定区、虹口区共建基础教育集团,推进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建设;与杨浦区签订人才公寓整租合同,并为人才开通公寓申请的绿色通道,与上海市人才安居平台合作,为人才提供市级人才公寓申请便利;协同附属医院,为高层次人才开设优质体检通道;疫情期间为院士组织多轮次上门送菜和上门核酸检测服务,为人才公寓教师及家属多轮次送蔬菜、水果等物品,开设就医看病绿色通道等,为80多位高层次人才解决工作和生活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