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以系统观念全面推进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

发布者:校长办公室发布时间:2023-10-10浏览次数:10

同济大学心怀“国之大者”,不断传承与创新百年工程教育,重新定义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内涵,坚持系统观念,着力破解导师不适应、平台不适合、机制不适配难题,努力回答培养什么样的卓越工程师、如何培养、谁来培养、在哪里培养等问题,积极打造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新范式。

系统谋划,全链条设计,发挥协同力。一是坚持打开校园围墙办学,集众人智慧,系统思考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改革,将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作为学校领导班子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调研的重要课题之一,深入基层、企业和园区,邀请各学院院长、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组织开展多场专题座谈会,推动校、企、政携手共识使命、共解难题、共建平台、共享成果。二是成立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小组组长,分管校领导担任副组长,系统整合校内资源,专项推进建设任务,打造人才培养改革特区。三是成立实体化运行的卓越工程师学院(国际卓越工程师学院),科学设置组织架构,配齐配足专职人员,精准定位卓越工程师学院与各专业学院、科研平台、职能部门之间以及与企业、政府的关系,依托理事会机制,做好产学研用协同架构的顶层规划和设计。

系统改革,全过程培养,创建新机制。一是改革选拔方式,从以考试成绩为主,变革为考察学生的潜力和兴趣为主,举办卓越工程师优秀学生暑期学校,组织学员深入企业开展工程实践,邀请企业导师全面参与对学生能力和兴趣的考察,精准选拔培养对象。二是改革培养模式,从单一学科专业模式变革为多学科交叉、目标导向的个性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建立配套工程师技术中心或类企业级别的仿真环境和工程技术实践平台,服务工程硕博士在实战环境中研究真问题、开展真科研、产出真成果。三是改革责任主体转变,从高校导师独立指导变革为校企导师协同育人,强化导师队伍建设,校内导师应具有工程实践背景,企业导师由校企联合制定遴选标准、联合组织培训、联合考核奖励。四是改革评价标准,以学术论文为核心变革为以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为核心,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学位评定分委会,以达成课题的预期目标为依据,重构卓越工程师学位论文评价体系。五是改革用人机制,从企业招聘转为企业联合培养,做到个性发展、优培重用、人尽其用。

系统配置,全要素支持,打造新生态。一是设立产教融合专项基金,支撑共创“起跑1公里”,通过校企合作框架协议、人才培养三方协议、合作项目协议,从机制上引导企业为学校提供科研创新的项目源头和要素支持,提供“真问题”,企业设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讲席教授岗位和奖学金,拿出“真投入”。二是开辟产教融合知识产权绿色通道,支撑共赢“最后1公里”,依托学校知识产权交叉学科,系统构建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机制,开辟知识产权快速申请审批、转化、孵化通道,开放学校知识产权的权益匹配政策,优化共创氛围,搭建政产学研用金贯通的信息对接、金融支持共享系统。三是打造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基于培养过程大数据的质量监测系统,综合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工程能力和国际视野,强化跟踪检测和动态管理,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从质量管理走向质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