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坚持“四个结合”,扎实高效推进“国优计划”

发布者:校长办公室发布时间:2023-10-17浏览次数:511

同济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高起点开展首批教育部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简称“国优计划”)试点工作,精心谋划、统筹实施,充分发挥理工科学科专业优势和教育学硕士人才培养基础优势,融合多学科高水平学术力量和教学团队,协同校内外资源,努力培养教育情怀深厚、专业素质卓越、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秀中小学教师,助力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

坚持“学习领会”与“特色挖掘”结合,系统规划同济大学特色“国优计划”实施方案。学校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中央政治局第三次、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关于加强科学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领会“国优计划”文件精神,多次组织专题会,系统规划“国优计划”工作方案。充分发挥同济大学在理工学科的优势,结合教育学科方面已形成的特色,如开展教师资格免试认定、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教师教育微专业等,精心设计具有同济特色的“国优计划”实施方案。强化宣传引导,精心制作宣传文案,线上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宣传,线下走进重点学科专业学生群体中广泛动员,吸引优秀学子积极申报“国优计划”,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坚持“入口把关”与“出口引导”结合,快速建立“国优计划“人才培养的绿色通道。为实现“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的目标,学校严把入口关,提高门槛,明确申报资格必须满足取得推免资格的本科毕业生或是高水平高校的全日制在读研究生,秉持“优中选优”的原则,组织面试考核小组全面考察遴选专业成绩优秀且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进入“国优计划”,首批学生报录比为7:1。同时,努力畅通“国优计划”研究生进入优质中小学从教的渠道,充分发挥学校基础教育集团的联动作用,推动集团所属优质中小学定向培养引进“国优计划”研究生作为基础教育教师人才。

坚持“精心培育”与“探索创新”结合,全力保障“国优计划”人才的高质量培养。充分考虑“国优计划”研究生的理工科背景及其第一学位的学业,设计适合的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帮助其夯实教师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基础。实施跨学科、跨专业“导师组”制度,由高校理工科教师、教育学科教师与中小学名师开展联合指导。实行“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的弹性学制,灵活安排第一学位和教师教育模块的学习。设立“国优讲堂”,邀请基础教育名校长、名师为“国优计划”研究生开展系列讲座。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强化“国优计划”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国优计划”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设立“国优计划”建设教改专项,探索“国优计划”研究人才的创新培养,不断完善与优质中小学联合开展“订单式培养”的模式。

坚持“校内统筹”与“校外协同”结合,协同构建“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共同体。学校成立“国优计划”工作领导小组,总体规划、设计“国优计划”工作方案和培养方案,校内部门协同合作,充分调动校外资源,统筹推进实施“国优计划”。整合多学科优质学术力量,凝聚高水平教学团队,开设厚基础、宽口径、多样化的课程,支持“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学校与优质中小学共同组建“国优计划”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探索建设“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共同体,推动优质中小学与教学名师深度参与招生选拔、课程讲授、教学实践、论文指导、就业推荐、职后跟踪评价等人才培养全过程。